无意间刷到魏老师的一篇文章《有一种读书叫玩物丧志》。
读书居然能和“玩物丧志”划等号?我们历来所熟知的不是“读万卷书”,就是“开卷有益”,时下的各种读书会更是盛行,小学生,甚至学龄前儿童一些国学经典早就能倒背如流。社会如此推崇的“读书”居然也会是一种玩物丧志?
我揣着满腹的疑惑急切地读了起来。原来,这还有一段典故呢。
宋代大儒谢良佐,向理学大师“二程”之一的明道先生程颢拜师。程颢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谢良佐说:“《史书》。”程颢随手拿出一本书,抽取其中一段,谢良佐一字不差地背诵了下来。程颢再抽出一本书,随意翻开一页,谢良佐仍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之后,他恭敬地站立着,本以为自己的博闻强识能得到程颢的称许,却不料程颢冷冷地说了四个字:“玩物丧志!”谢良佐登时面红耳赤,汗如雨下。
文章还以王阳明的“背得”与“晓得”之关系,荀子、孔子等的观点加以佐证:有一种读书是玩物丧志。
文章的观点是:读书学习的本质,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说,你读了这本书,就要去思考:自己从这本书里到底学到了什么,要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更要思考如何去践行书中的观点。单纯地追求“倒背如流”,那只是一种表演一种炫技。做不到“知行合一”的读书便是玩物丧志。
哈哈,这种观点我竟深表认同。这不就是我时常对我家先生天天捧着一本书表示鄙夷的理论基础吗?
先生在家时,几乎都起得比我早。但如若认为他是早起做早餐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从卧室出来,就只见他端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一本书,边读边在一个本上记着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也不打扰他,自己悄悄准备早餐去了。
一次,女儿回来,跟我说,第二天早上想吃油条豆腐脑。我说,你爸起得早,明天让他去给你买吧。
她爸听见了,竟不屑道:早上是我读书的时间,管不了,你们自己想办法。
我揶揄他:就你这也叫读书?一本《遥远的救世主》读了有大半年吧?
他反驳:你没看我一点一点地写读书笔记吗?人家写得是真好。
我说:那你倒是学学人家丁元英呀(《遥远的救世主》男主),既有想法又能身体力行的落到实处。
他说:那是我等凡人随随便便就能学得来的吗?
我继续鄙夷道:反正你一直在看书,看来看去,也没见你有任何的改变,该是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你也就接受书里你认为对的,而不去试着跟人家多学学新的思想新的方法……
这种时候,他结束辩论的一句话往往就是:反正我读的书比你多。
以后呢,接下来,我就可以义正辞严地告诉他:你这种读书读得再多也没用,顶多就是一个“玩书丧志”。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