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过去了,现在可以平静地聊聊父亲了。毕竟,节日只有一天,而父亲的爱却不仅在朝夕之间,他是一种绵长而深厚的爱,是一种顶天立地的支撑,是家庭这条船的掌舵人,是全家人的避风港。
我想,我这样形容先生对于家庭的付出与爱,不算太多,而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再组家庭来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不仅限于血缘之亲,还要有非血缘关系的爱,而后者则是大爱,是一种更耐心的教育、一种更无私的爱。
先生之于我的女儿,就体现了这样的爱。我不想用感人至深这样的词语,不够自然,因为他的爱是自然的,令我想到爱屋及乌:爱我,就要爱我的孩子,而且我相信这样一个道理:天底下所有真正懂得爱的父亲或母亲,他/她的内心深处会对所有的孩子保留了一片柔软的地方,看到孩子,就会产生怜爱之情。
对于曾经的我,一个单亲妈妈来说,带着孩子再嫁是人生中最艰巨的一个决定。或许,有的人会以为,自己一个人养活孩子的妈妈才真正伟大,因为那样孩子就会避免受委屈。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有道理,但不一定就是完全对的。作为一个妈妈来说,有时再去经营一个家庭,要比单身养娃需要更多的勇气。而且,当你把婚姻的那道门关起来的时候,也意味着把孩子关在了永久的单亲家庭之中。这样做,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健康快乐的单亲妈妈照样也可以培育出很棒的娃,同理,再走进一个家庭,如果这个家庭是温馨的,快乐的,充满欢声笑语的,也应该算是一件好事。
就此来说,我的家庭算得上温馨;女儿,也很快乐。
女儿不到四周岁时,第一次带她来美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我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观察孩子和未来爸爸的互动,想通过蛛丝马迹发现一些细节问题。 如果我的女儿不快乐,我也没有快乐可言。天底下的妈妈都是保护小鸡的老母鸡,与其说是责任,不如说是本能。
那时,女儿就开始称呼先生daddy,只是我并没有特别解释这个词的意思。一切,顺其自然。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他们可以很敏感地体会出谁对自己好,甚至灵敏度要强于大人。
先生比较细心。那时是冬天,女儿晚上睡觉时穿了无袖睡衣。我一向粗心大意,反正有暖气,也没有想到女儿会冷。倒是他注意到了,第二天就带着女儿去买长袖睡衣,说就算晚上踢了被子,也不会感冒。
都是这样的琐事小事,一件一件地堆积起来,成了温暖,变成爱。 有次,女儿突然问我:“ 妈妈,你要和Daddy结婚吗?” 我说:“ 有可能,你觉得呢?” 她突然哭起来:“ 不行,不行。”我心中一惊,看来还是没有让她感受到爱。 没有想到,她接下来说:“我要和Daddy结婚。”
听此,我不禁大笑出声,又在心底泛起一阵阵最柔软的情感,生活中真正用心对自己好的人,是应该像孩子一样,很真实地就体会到了。
后来,我们回国办手续,小妞的四周岁生日在国内渡过。我们每天视频、女儿也每天和daddy通话,视频,感情就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
虽说如此,因为在国内一呆就是半年,女儿的英语又完全忘光,她又进入到四岁以后(脱离宝宝期)的阶段,再次回到美国时,她的适应没有像三岁多时那么自然。她有了害羞,害怕的迹象,为此,我们也是费了一些心思去慢慢地引导她。
这主要归功于先生的耐心与尊重。有时,他对孩子的尊重令我对他产生尊重之心。
有一次,先生带女儿和大儿子去练球,我需要在家照顾小宝宝。女儿兴高采烈地去了,回来我问她怎么样,她说很开心,并无异常。
当天晚上,她睡后。先生说女儿在球场上尿裤子了,他觉得很难过,孩子不好意思对他说要去厕所,他也没有意识到去问。 他看到了,也没有声张,只是回来告诉我,让我用恰当的方式告诉女儿,以后可以提前说去厕所,并叮嘱我一定不要伤害了女儿的自尊心。
后来,这件事情很愉快地就和女儿说好了,她也没有太尴尬,这完全因为daddy用心地维护了她的自尊。
如今的女儿是一个健康,快乐,外向,偶尔有点吵闹和bossy的小女孩,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打成一片,和没有血缘关系的的父亲也嘻嘻闹闹,这是我所期待的最美好的画面。
任何家庭中都会有问题,像我们这样中西结合,又是重组家庭,也当然存在文化冲突,语言冲突等的交流问题。但是在爱与尊重的前提下,这些都是小问题。有话就说,越直接越好,少绕弯子不埋怨,保持一颗真诚交流和对待家庭的心,有温度,就有回应,有感知,有融合。 没有血缘,也会因为爱的感知而粘合一个温暖的家;继父之爱,也照样可以厚重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