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博上看到一个关于易烊千玺的举止礼貌的视频。
视频里描述易烊千玺的各种小习惯:关心身边的人;递刀给别人是一直把刀刃对着自己;碰杯时自己的杯口低于对方的;无论何时对长辈称呼用您;疼爱自己的弟弟,是个十足的“弟控”等等。
评论里对此议论不一,有人说装罢了,有粉丝表达爱意,有人说这种视频纯粹无意义,有人骂傻逼。
现在对“装、傻逼”等的字眼并不排斥,
但不知为何心里莫名难过了。
似乎,我从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不是易烊千玺的粉丝,而认可他们三只对梦想付出的努力,的确,他们的改变与成长,是他们有力的捍卫梦想的直接证明。
易烊千玺,他所做的,只是他所学到的,从书里或者长辈的教导里。书中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们懂得谦让之理,雷锋精神鼓舞我们要热心帮助他人,我们的传统美德在儿时的书本里、诗歌中写得条条清晰,孩子们倒背如流。他是个听话的孩子,所以以此为行为准则,生活中时刻注意着不违反心中定下的标准。
视频中的他面对采访时还不时露出腼腆的微笑,笑容纯真无害。他形容自己 “ 像老家的那种糍粑,要慢慢煎,才能煎出味道 ”,多么可爱的比喻!
从小喜欢看书,翻烂了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集》、漫画书,《儿童魅力手册》等,我心里有着那么多对于行为准则的定义,有好吃的要顾及身边的人,对人有礼貌,长辈用您称呼,乐于助人。长辈们的夸赞是那时候的我对自己行为的认可方式,所以我很自信地肯定自己是对的。
慢慢长大,当老好人的头衔挂在我头上,我还不以为然。再大一点,当对别人的好遇到旁人的冷嘲热讽,好友说不要不计较地一直满足别人要求,自己的真心得不到回应。我开始思考,我是不是不该这样呢?
初中时候,路过一个同学旁边,我捕捉到的言语,现在也依旧没忘,“她只是装习惯了,就一直这样了”。当时我的发小成绩一般,和她们一起坐在后排,而我是坐在前排认真学习的乖乖女,我也懂了当时发小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的神情,她也无法为我辩解,因为没有证明我是对的的说辞。或是因为太小,也或并不认可。以前我还不明白, 后来才明白,当时未理解的这句话是对自己的讽刺呀。虽然已对后来的我无关痛痒,但还是心存着一点无奈与感慨。
我开始试着改变,平衡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礼尚往来,即便是朋友也要为之分类。以此来衡量自己该付出多少,又或者该接受多少。生活开始慢慢变得容易,因为我选择了和别人一样的生活,一样的价值观。并且,这样的选择也让我生活得更容易了。不用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满足别人的需求,不用委屈自己答应做不想做的事。这样没什么不好,甚至,世界需要我们这样去生活。
现在的社会、生活太丰富,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已经无法去关注那么多东西,只能舍去一些,舍去的是给我们带来效益最低的东西,传统美德便是其中之一。
一个人有能力,德行也好,德艺双馨,简直人生楷模了。但若德行差点,也没关系,精力都用在能力提升上了,也能原谅;没能力,德行很好,由衷赞赏几句,但夸赞的人绝不会羡慕被夸赞人的生活。没能力,没德行,人渣无疑了。
但是,这样的社会,我们也习惯了,不是吗?
甚至于,会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谁不用这样的方式生活。
忽然想起《釜山行》中的父亲,影片前段吧时自私吧?是的。但如果换做我们自己,也难保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不过,我想,以前的我,与现在的我终是有个过渡的吧。
就像《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中所形容的,温暖=善良+分寸。我以前错的是没有把握“分寸”,而不是从小教导我们的品德。
而现在,重要的是人们的认知与行为中有没有把握“分寸”二字。
希望温暖的人都能好好保留温暖。不是未经世事的纯真,而是历经冷暖之后,还怀揣着心中的温暖。
(文/花暖暖)
图片来自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