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若能时时复习、实践已经求得的学问,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切磋学问),不是很令人心喜吗?即使别人不知道我的德行与品德、成就,我也不怨恨恼怒,这不就是修德有成的君子吗?”
【心得】
《论语》中的这一段,最为大家所熟知,相信很多人都能背得滚瓜烂熟,我也不例外,早在中学时,就已经“烂熟于心”,可是,并没有深入去思考这段话的深意于道理。今天走心走脑的重读这段话,有些新的感悟:
为什么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件快乐是事?
在现代社会,凡读过书的人,大多认为学习是件枯燥、无趣的事情,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如考试或升学等,总不会主动去学习,更别说能乐在其中了。但是孔子却说:不断的学习、时时温习、实践,是件快乐的事。同样是学习,为什么感觉差别就这么大呢?
原来,孔子所说的学习,并不像我们今天一味偏重的学习知识,也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目标而被迫去学习。孔子所说的学习,是如何做人,如何培养品德,并将学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实践,借此培养德行,增长智慧,使生命获得安顿,使自己不断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做自己,长成自己理想的样子!所以孔子说:“不亦乐乎?”
也正因如此,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如我们《论语》学习的朋友圈)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学问,交流心得,相互激励,共同成长,这怎能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正如我们各位学友从四面八方聚在《论语》学习群,不是也很快乐吗?)
可见,“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都是为了精深自己的学问,培养自己的德行,提升生命的境界,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正是基于这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独善其身”、做最好的自己的学习目的与态度,才不会去在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怎么评价自己,因此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也就是不会因别人对自己评价的好坏而或喜或悲!
所以,“学不可以已”,活到老学到老,不为名利,只为: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