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受害者”情绪的不是外部的人事物,而是在他的内心信念模式里面有对自己这样一个身份的认知,或者就是他的信念价值观的认知——我是可怜的。
当然,因为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孩子,当旁边的人看到他早年丧母,孩子还那么小就没有妈妈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的怜悯,于是就会当着这个孩子的面说这孩子真是可怜。
试想想看,当一个人两个人经常这样说的时候,会不会不自觉的就把这样的一个观点植入到了一个幼小的心灵之中呢?
我们也开始能够觉察,如果我们作为成年人,我们面对着一些其他人,尤其是孩子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去表达,有时我们会把自己的看法植入给孩子。
如果我们会发现他依然是受到家庭的宠爱,比如说父亲也一直很疼爱他,姐姐一直在照顾他,外婆也是那样的疼他。如果告诉他说,孩子你真幸运,家人都很爱你。那么形成的信念价值观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不好境遇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去表达的,是正向的吗?是看到了对方所拥有的资源吗?还是把我们内心里面自认为的那个世界强加或者是植入了他人的心中,尤其是对于孩子,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我们看到当他有了我是可怜的这样的一种信念价值观的时候,只能在这个模式中成长。因为他那时候还很小,还没有办法去觉察这个部分,
所以他说在这几十年中一直伴随着他的受害者终于被揪出来了,终于不再潜伏了,那真是一件特别令人喜悦的事情。
在我是可怜的信念价值观中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就经常会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很受伤委屈,要不就是感觉别人听不到我的话就感到很愤怒。
总之置身自己于受害者牢笼之中,当然在外界的行为上,就会用不同的变化的方式去控制别人,总是习惯于抱怨。
如果你看到一个受害者模式里成长起来的人,如果他没有后天的学习,你想他跟生活在一起,的确是有很多复杂的滋味在里面,因为既有着对他的一种包容,又会有时候被他的那种控制所激起的愤怒。于是双方的关系一定是不和谐的,或者是不平等的。
当他最后说长期以来自己陷入牢笼中不能够自拔,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原来是源于我控制的内心,源于长期没有觉察,源于自己的不自知,这也是他的一种新的观点和看法。
原来自己从来没有对自己了解过,没有对自己的模式觉察过。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我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聚焦自己的内心,分清界限,成长自我,当他建立起了这些新的观点看法和信念价值观的时候,那么情绪上就来了一个积极的转化。
这个情绪的转化不再是在受害者牢笼中去控制别人,不再是自怨自艾了。而是可以跳出控制三角形的牢笼,天地由我来主宰,我是自己一切的根源,我对自己的人生幸福负责任,我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任。
在最后写到我不再自怨自艾,如果能够把这个情绪转化成一个正面的情绪,如果再可以更正向的去表达,你就会更清晰的知道,在这样一种新的软件系统的指导之下,自己拥有了怎样的不同。
改变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升级我们的思维观点看法和软件系统,来改变我们的情绪。
(来源于幸福双翼家庭大学郑海英老师的语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