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属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的“肾”,日益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红树林生态系统属湿地生态系统范畴,为了全面查清红树林资源家底,掌握近20年来挖塘养殖、填海造田、工程建设等占用红树林林地情况,了解适宜种植和发展红树林的宜林地现状,为科学制定红树林资源保护和发展规划提供可靠依据,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的通知》林资发[2001]181号文要求,按照《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技术规定》之做法,以海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为主,组成有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东寨港、清澜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参加的调查队伍,在有关市、县林业局的积极配合下,开展了最为全面的一次全省红树林资调查,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海南岛形似一个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东北至西南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总面积3.39万平方公里,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面积的11.2%。海岸生态以热带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为特点。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海南省纬度较低,太阳投射角大,光照时数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全年无冬,1—2月为较冷月份,平均温度16—24℃,平均极端低温大部分在5℃以上。夏季从3月中旬至11月上旬,7—8月为平均温度最高月份,达25-29℃。海南岛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冬春干旱,旱季自11月至翌年4—5月,长达6—7个月。夏季雨量多,5—10月为雨季,总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70%-90%。海南岛为台风多发地区。年热带风暴、台风次数一般为8-9次,最多可达11次;5月-11月为热风暴、台风季节,其中8月-11月为最盛期。
海南岛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发育有众多短而独流入海的河流,组成放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水系有154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有南渡江、万泉河和昌化江,称为海南岛三大河流,流域面积之和占全岛总面积的47%。在暴雨季节,河流从内陆夹带大量细粒泥沙,在港湾内宽广地带沉积,形成广阔的滩涂沼泽,为红树林的发育造就有利条件,大量的河水流入港湾,调节港里海水盐度,利于生物繁育。
海南岛海洋水文状况比较复杂。海域的潮汐主要由太平洋潮波传入引起,因受地形影响,海南岛周围潮汐有不正规日潮、正规日潮和不正规半日潮3种类型,海域潮差一般在1-2米范围之内。
海南岛土壤分布由低往高依次为赤红壤、黄壤、山地灌丛草甸土。丘陵、平原主要是砖红壤,沿海阶地一般为滨海沙土。沿海红树林立地为坚实的盐渍沙质壤土及沉积的沼泽盐渍土,因受腐殖酸影响,PH值在3.5-7.5之间,大多数在5.0以下,其特征还表现为高水份、高盐份、大量的硫化氢、缺氧,植物残体多处于半分解状态,这些都与地处潮间带受到周期性潮水淹没造成封闭环境有关。在红树林下发育的土壤类型有四种:细粉砂质软泥、含软泥粗粉砂、含软泥砂砾、砂地。
海南是我国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岛已发现的植物种类有4200多种,其中红树林为沿海一带河口、港湾滩涂地上的主要植被类型。
1.2. 社会经济概况
海南省管辖19个市县,总人口780多万,国内生产总值409.86亿元,人均5698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1.28亿元。海南岛是一个独立的岛屿,海、空及岛内运输十分发达,与祖国大陆的陆路交通有所不便,但正在建设的琼州海峡火车轮渡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1.3 红树林资源变迁、保护管理及综合开发利用概况
海南省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湾、河口为红树林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成为我国红树林及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地区。解放初期,海南岛曾有红树林面积1万多公顷,分布于全省沿海13个市、县。由于历年来的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挖塘养殖和工程建设等人为破坏,红树林面积不断减少。据1998年初步调查,全省仅有红树林面积4772公顷,分布于全省10个市、县。此次调查红树林面积又减少到3930.3公顷。80年代开始,省委、省政府逐步重视红树林保护管理工作,先后在红树林集中分布的地区建立了6个自然保护区,制定了《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保护区总面积达8900多公顷。其中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在海南丰富的红树林物种中,有许多珍贵、稀有和濒危的物种,如水椰(Nypa fruticans),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a),海南海桑(Sonneratia hainanensis,杯萼海桑(S. alba),卵叶海桑(S. ovata),拟海桑(S. paracaseolaris),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 ,尖叶卤蕨(Acrostichum speciosum)等,其中海南海桑和尖叶卤蕨为海南特有物种。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在海南已处于濒危状态,不但数量少,而且果实的种子率和种子的发芽率都很低。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拟海桑、木果楝已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红榄李与海南海桑已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入“植物种优先保护名录”。
红树林环境及其丰富的养分,孕育着大量的其他生物物种,其中很多种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鱼类、虾类、贝壳类、蟹类和沙虫等。近年来,这些资源已成为海南沿海村民最重要的补充收入。在红树林内养蜜蜂,也是农民的一条创收途径。
红树林素有“海底森林”、“水上绿洲”之称,由于生境独特,生物学、形态学都别具一格。红树林生长在海水中,林、水合为一景,林内有无数的潮沟,游船沿沟入内如置身绿色迷宫。红树林也是鸟类栖息的王国,栖息着100多种鸟类,在琼山的东寨港、三江、塔市等是观鸟的好去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大自然意识的逐渐增强,开展红树林生态旅游具有很大潜力。
二、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2.1 调查队伍组织
考虑到红树林资源调查需要有红树林专业知识和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为了保证调查成果的真实可靠,在省林业局林政处的部署下,组成以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为主、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和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清澜港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参与的调查技术队伍。全省有红树林分布的琼山市、文昌市、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三亚市、琼海市、万宁市、陵水县,东方市共10个市、县林业局分别派员配合和协助。外业调查工作开展前,先在海口举办由上述调查人员和市、县配合人员参加的调查技术理论培训班,然后去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操作实习。市、县人员基本了解调查工作概况后,返回各市、县收集行政区内历史上有关红树林资源信息,做好红树林调查配合的准备工作。全省调查工作分三个小组,先集中完成琼山市、文昌市和儋州市三个红树林集中分布的市,然后全省铺开。
参加此次调查的人员共29人,其中:调查人员9人、质量检查人员2人、市县配合人员16人,内业人员2人。
2. 2 调查工作时间
调查工作从2001年7月25日开始至12月20日结束,历时近5个月。其中:7月25日至28日为培训试点阶段;7月29日至9月15日,为外业调查阶段;9月16日至12月20日为内业汇总、统计、制图和建立数据库阶段。
2.3 完成工作量
经过全体调查人员近5个月的共同努力,完成分布于全省10个沿海市、县的622个区划小班调查任务,调查总面积13539.7公顷,建立了红树林资源调查挡案、数据库及地理信息系统,产出全部国家所要求的调查成果。
2.4 调查方法、质量、精度及提交成果
2.4.1 调查主要方法
调查采用卫星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先是购买美国陆地卫星TM数据,经几何较正、图像增强等一系列计算机图像技术处理后,打印输出五万分之一卫星影像图。然后,调查人员以卫星影像图为调查区划底图,按照《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技术规定》的做法,逐一区划调查小班,按要求调查和填写小班因子调查记录表。对于难以区划定位的小班,采用GPS测量确定。为了提高小班区划精度,调查人员在内业工作时,把贮存在计算机中的卫星影像图放大到所需要的比例,参照外业区划又在计算机中进行更详细和准确的区划,并直接获得已经数字化的小班区划平面图。
内业采用GIS技术计算面积,建立小班调查数据库。以调查小班区划平面图为基础,叠加已有的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基础信息,并与小班调查数据库进行链接,建立红树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
2.4.2 调查质量与精度
为了确保调查成果质量,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成立了以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为组长的质量检查组,外业按照原调查方法进行背靠背的逐项检查,内业检查实行全查,检查内容包括小班调查因子填写、图面注记、统计表及图表对照等。全省共区划调查小班622个,检查405个,检查比例为65.1%,其中检查合格386个,合格率95.3%。内业检查比例为100%,合格率达97.7%。按外业质量占70%,内业质量占30%之规定,综合计算合格率为96.0%,综合质量评定为优。详细情况请见《海南省红树林资源调查质量检查报告》。
2.5 提交成果
《海南省红树林资源调查报告》;
《海南省红树林资源调查质量检查报告》;
红树林调查基本图(1:10000);
红树林资源分布图(县级1:50000,省级1:200000);
红树林资源统计表;
红树林小班调查数据库、统计表库、GIS图形库。
3. 红树林资源分析评价
红树林基本构成(一)
红树林基本构成(二)
4. 红树林保护管理经验、问题与建议
4.1 存在问题
我省红树林的保护管理工作面临不少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湿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由于湿地界于陆地与水域之间,涉及的管理部门有国土环境、海洋渔业、林业、农业等,造成一处湿地多方管理,出现问题则互相推诿扯皮。
人为破坏不止,红树林面积日趋减少。近年来,有些部门、公司或村民受短期经济利益趋使,在红树林中挖塘养虾屡禁不止,成为红树林面积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
保护区建设严重迟后。现有的6个保护区中,真真管起来的就是琼山东寨港、文昌清澜港和三亚红树林保护区,其他保护区实际上是有名无实的保护区。文昌清澜港保护区管理全市红树林,因受管理经费、交通条件的限制,实际上除清澜港以外的其它地方(如会文、铺前、罗豆等地)的红树林也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的状态。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科研力量和建设、发展经费的不足,使得本来可以开展的一些科研项目、造林项目不能实施,也限制了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
4.2 保护管理与发展建议
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和海南红树林保护、恢复与发展总体规划,考虑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2.1 加快红树林保护体系建设
举办保护区管理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讲授有关保护区的基本管理知识、国内外保护区管理现状与最新技术、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知识等,介绍国家有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以及红树林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与执法水平。
组织管理人员赴国内外短期考察有关红树林管理的技术与经验,选送有一定基础的科研管理人员(每年1-2名)去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进修学习,或请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委托代培。此外,采取充实技术力量,引进科技管理人才的办法,加强技术力量。
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办公设备(如计算机、复印机等)和保护管理、科研方面的设备(如巡逻艇、无线电话机、摩托车、望远镜等),维修并新建保护区内的道路等。
明确保护区现有地段的边界,设立保护区现地边界明显地物标志。在无明显地物标志边界线上,尤其是在保护区靠近海边和居民的边界上,埋设界桩,设立明显的标志,同时作为宣传界牌。
提高新英、东场、彩桥、三亚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级别,力争升格为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建立海南省红树林保护网络GIS系统,提高管理技术手段。
4.2.2 建立红树林育苗基地,人工营造恢复红树林
集中建立2个有一定规模的红树林育苗基地,在保证供应全省红树林造林苗木需求的前提下,也具有适当的供应外省苗木需求的能力。根据现有的管理、技术条件,拟选址在东寨港保护区和三亚。
4.2.3 建设红树物种保存基地
清澜港保护区有红树林物种33种,占全国原有红树林物种的90%(不包括引进种),且有多种珍贵、稀有物种,分布相对集中,是建立全国红树林物种保存基地的理想之地。距保护区管理站300-500米处有一孤岛,岛上有小道,交通便利,面积86.7公顷,分布有红树林物种28种之多,与全省现有红树林物种相比,仅缺水椰、海南海桑、水莞花和红榄李,占全省红树林物种的84.8%,是一个十分理想的物种保存基地。基地可实行规范化管理,改善小道路面,给各类树种订牌挂号,并人工引种所缺物种,特别是所缺珍稀种和优良植株,配备专人管理。此外,在该岛保存物种的同时,可以开展各种观测与研究,尤其是珍稀、特有物种的保存技术研究。
4.2.4 建设红树林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公众宣传教育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交通便利,距海口市仅30公里。因此,将该保护区建成全省宣传教育及培训中心具有较好的基础。以该中心为基地,向当地社区宣传有关红树林保护知识、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和红树林保护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以及《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以印发宣传材料、画册、录像带、VCD等方式,广泛开展公众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广播电视宣传,结合野生动物宣传月和爱鸟周等活动进行宣传,使社区群众更多地懂得法律、法规知识,明白红树林对鱼类和虾类等水产品产量和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长期可持续影响的道理,提高他们对环境、自然和红树林的保护知识与意识。
4.2.5. 扩大社区参与
鼓励红树林保护区周边社区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建立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联合保护委员会,由保护区与当地社区选派代表共同组建保护区联合委员会,共同参与保护区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共同研讨保护区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决策。
4.2.5 加强立法与强化执法
根据红树林保护需要,提请海南省人大、海南省人民政府修订完善《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等法规、规章,加强执法,严格管理,防止非法砍伐、挖塘养殖、过度捕捞、非法狩猎等违法活动,做到红树林保护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附:海南省红树林资源调查质量检查报告
质量检查是确保调查成果准确、可靠的必要管理措施。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红树林资源调查的通知》和《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要求,由海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抽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质量检查组对本次调查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质量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质量检查工作做法
1.1 成立质量检查组,合理安排检查时间
海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负责质量管理,抽出2人组成质量检查组,其中高工1人,助理工程师1人。检查从2001年8月初开始,至9月底结束。采取分阶段检查的方式,对调查工作从外业到内业的各个工序进行了全面质量控制。
1.2 把好调查人员素质关
应用卫星遥感结合实地对照的办法开展红树林资源调查需要同时掌握森林资源调查技术和红树林树种、群落分类知识。为了有效解决了森调人员不熟悉红树林树种,保护区人员不懂调查技术的问题,按照《通知》规定“承担调查任务的单位必须是乙级以上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要求,我们组织了以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为主,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为辅的联合调查队伍。
1.3 举办技术培训班
在调查工作开展之前,举办了有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清澜港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沿海市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参加的调查技培训班,培训人数27人。培训采取授课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在海口集中1天时间学习和计论《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技术规定》,然后用2天时间去东寨港进行实际操作实习,最后又在海口集中1天时间讨论,以统一和规范具体要求和做法,为下一步确保调查成果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1.4 检查方法、内容与数量
检查分外业检查和内业检查。外业检查采取背靠背的方式进行,即在调查人员完成外业调查后,质量检查人员再去检查,采用原调查方法进行,检查内容包括小班区划和小班调查因子。全省共有622个小班,实际检查了405个,检查比例为65.1%;若按检查面积计算,全省红树林地类合计面积为16865.6公顷(含被占用地),检查小班面积合计为13498.7公顷,检查比例达到了80.0%,远远高于国家要求的检查小班个数不少于5%的比例。
内业检查实行全查,检查小班调查因子填写是否正确、依据卫星影像区划小班界是否准确、有无偏移或错漏、图面注记是否正确、图表对照是否无误。
二、质量检查结果
外业被检查的405个小班中,检查合格386个,合格率为95.3%。
按小班地类分,检查有林地面积3320.7公顷,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84.5%;检查宜林地面积7949.4公顷,占全省宜林地面积的82.7%;检查被占用地面积2228.3公顷,占全省被占用地面积的67.0%。
内业检查实行全查,622个小班中,检查合格608个,合格率为97.7%。
按照外业质量占70%,内业质量占30%之规定,综合合格率为96.0%,质量等级评定为优。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3.1 影像精度不够
采用30米分辩率的TM卫星影像图调查,小班区划很难达到《调查技术规定》所要求的1亩以上的精度要求。特别对于生长在河沟边的半红树,往往只有5—10米的宽度,呈线状分布,在五万分之一影像图上直接区划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采用在计算机中放大影像后区划的办法,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还不够,建议最好采用更高分辩率的卫星影像数据开展如此区划精度要求高的调查。
3.2 红树林群落类型不清
红树林群落类型在《调查技术规定》中没有全部包括,也受卫星影像分辩率的限制,在非单一树种的红树林中,有些非优势树种是呈团状小块分散其中,单独划分类型十分困难。
3.3 自然度划分标准还不够具体
3.3《调查技术规定》中的自然度划分标准还不够具体,有很多树种未能列入其中,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
3.4 准确区划红树林宜林地较为困难
由于宜林地是在水中,且限制水深和滩质应符合红树林生长要求,卫星影像图中不能直接分辩,往往调查时也非退潮时间,给调查区划十分困难。因此,我们主要是参照五万分之一地形图上所表示的滩涂进行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