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武汉市北部蔡店乡大别山余脉崇山峻岭之中的武汉木兰清凉寨,山奇、水秀,林壑幽深,在这片奇伟瑰丽、人文荟萃的山水“画卷”里就坐落着清代嘉庆年间状元刘彬士故里。
清凉寨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景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800余米,它是武汉市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游道最多的原始生态旅游区,也是武汉及周边城市市民的休闲后花园。
同时清凉寨及所在的蔡店乡也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老区,当年老一辈革命家李先念、陈少敏等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就主要活跃在以清凉寨、姚家山为核心的周边区域。
沿着武汉市木兰清凉寨景区会议中心进入景区大门,踏上右边是一条平坦的柏油马路,向深山进发,转过几道弯,走过几个山坳,一座牌楼迎面而来,上书:“状元故里”。这是一片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一座原始古朴的魅丽山村,巍巍大别山脉,造就了这处神奇秀丽的山水……
据说清朝嘉庆帝年间,清凉寨山脚下村中有一位叫刘彬士的穷苦人家孩子,自小勤劳刻苦。他常常一边在清凉寨放牛打柴,一边潜心苦读、习文练字。渴饮山泉,饿食野果,读书、劳作累了,有时就躺在山坡草地上睡一觉。如今,刘彬士当年在清凉寨上耕读劳作的一些遗址如“观书林”、“读书屋”、“洗笔池”、“醒脑潭”等已经成为当地人文景观。
正史记载,刘彬士(1770一1838年),字辅文,号钧圃,湖北汉阳府黄陂县人,嘉庆六年(1801年)文“榜眼”,高中后任翰林院编修。十二年,任顺天乡试考官;嘉庆十八年八月九日,兵部给事中刘彬士任湖南学政。二十二年任光禄士卿,道光元年任大理寺卿。道光五年后历任礼部侍郎、浙江巡抚、吏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道光十七年十二月,署理刑部尚书。十八年闰四月以年老体衰告老还乡,不久去世。
或许是集天地山川之灵气,汇青山秀水之异禀,普通农家子弟刘彬士过目成诵,聪慧异常,在科考中进士及第,高中“三鼎甲”之榜首。只是皇帝在朱笔钦点状元时不知什么缘故手一滑,点了他一甲第二名,与“状元公”失之交臂成为“榜眼”。
有学者考证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原始档案电子影像资料,证实刘彬士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黄陂三个文武榜眼之一,即考中一甲第二名御赐进士及第,另两位是金国钧、曾大观(武榜眼)。
天下举子何其多?能成为全国殿试第二名也属凤毛麟角,何况刘彬士的才学原本就达到了状元的水准,所以钟爱他的乡邻们一直对他推崇有加,仍尊称、传扬他为“状元公”,其所在村也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清凉寨“状元村”。
相传刘彬士考中一甲进士后,清凉寨一带被视为科举福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很多读书人慕名前来,聚居研学。一时白天书声朗朗,晚上灯烛齐明。一天夜里,书生们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一位白发银须的老者,手握书卷对书生们讲,我是上天派来给你们送书的。
汝等若读懂我手上这三部天书,翻过面前的书山路是必中状元、榜眼、探花之分;如读不懂、揭不开这三部书,我看诸位是上不了书山路、与科举无缘的,还是早早散了吧,就不要在这里浪费大好时光了!
说罢,老者将三部天书顺手掷出。说时迟、那时快,一声巨响,书生们都从梦中被惊醒。果见那三部天书摆放在清凉寨龙门口上,一座陡峭的书山矗立在书生们的面前。
银发老者倏尔不见,抬头正前方突现一块硕大岩石,神似一巨龟潜出。书生们都传言,这是“探海神龟”,特地化身白发老神仙来点化这些扎堆清凉寨山下“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芸芸学子。
更有当地宿儒绘声绘色地讲:那三部天书是汇集人生智慧、点化开悟的佛经,与“福”谐音;巨石神龟象征“寿”,中央还有一块最大的天外飞石,形状酷似一颗硕大的”天赐元宝“,无疑就代表“禄”。有缘之人同时与“福、禄、寿”不期而遇,运气必定差不了!
科举高中后刘彬士勇于任事,为官清廉,断了不少疑难案件,为任所百姓做了不少功德之事,被治下民众拥戴为“召公杜母”,屡次升迁至刑部左侍郎、署理刑部尚书。由于他清廉自持、做官不忘本的人品深得皇上赏识,在其晚年告老还乡时,道光皇帝亲笔御书了“木本水源”四个大字赐匾给他。
民间还传说,刘彬士致仕退养后,由于他在任上时清正廉明,堪为百僚表率,道光帝不准他全退还乡,封他做“代驾王”,即让他代替圣驾巡视、督察全国吏治,就相当于巡查全国的永久“钦差大臣”。
当然,这更多的是表达百姓的一种理想式的愿望和预期罢了,经不起推敲!清朝自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乱”后,不要说异姓封王绝无可能;在清朝中后期,就是身为皇室宗亲的爱新觉罗子孙除“铁帽子王”世袭延续下来的以外,封王的都寥寥无几。
道光帝当政时第一名臣,久任两江总督的湖南籍官员陶澍,道德文章等身,是当时官场、学界的泰山北斗。道光帝曾为陶澍早年读书的小石头房子御笔题写“印心石屋”几个大字。道光留下的墨宝很少,陶澍获此殊荣,感激涕零,这也成为当时轰动朝野的一件大事。
这次道光帝为刘彬士题写的“木本水源”匾额更难得。据刘彬士的家书札记里注解:“木本水源”是皇上参照其名字中“彬”字有“木”有“水”,且一向官声甚好,嘉许其品性如同环绕清凉寨的山泉,志虑清纯;质朴方正堪比故乡的林木竹枝,刚直不阿,气节可嘉。
“木”有根水有“源”,木之本取其质、水之源择其清。“木本水源”这御赐四字的涵义与曹公雪芹诗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意思差不多,可见道光帝对刘彬士的人品评价之高!
刘彬士带着御赐匾荣归故里后,会同其刘姓族人在清凉寨村口建了一栋祠堂,将御赐木匾悬贡于大堂正中。历史上,清凉寨因地势险要、扼守咽喉要冲几经刀兵和重大事件。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进驻清凉寨并放火烧毁了刘氏祠堂,唯这块木匾安然无恙,后被转到村保长家中保存。事有蹊跷,保长家中又遭一次火灾,房屋财产俱焚,只有这块木匾却依就完好无损。直到“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才被红卫兵小将凿去匾上部分字句。
对这块木匾之所以历经兵灾火患和政治劫难而不“死”的原因,众说纷纭。一些虔诚的村里老人说:刘彬士乃文曲星下凡,“百年”以后,魂归故里,一直在暗中护佑着这块木匾,并得其他神明相助;另一说:这块木匾乃上好木材精制,并经秘制防火配方工艺处理,水火不侵,自然不易损毁。
不管怎么说,由于这块历史悠久的御赐“状元匾”历经劫难,依然安然无恙,所谓“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充满着传奇色彩,故一直被清凉寨山民视为“镇村之宝”和精神图腾,珍藏至今。
到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清凉寨“状元村”重视教育、尚学求进、方正质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风不改。全村数百人都知书明礼,目前接受义务教育率达100%,越来越到的村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后在全国各地打拼。在外则奉献一方,在村则造福桑梓。
从祖祖辈辈起,住山、靠山、守山成了清凉寨山民的朴素“天条”,他们自觉爱护自己的家园。一道溪流山泉、一棵草木山花、一只野兔猪獾都不忍侵扰破坏,更不会滥砍滥伐,如今换来的是满山郁郁葱葱的松柏、古银杏和丰富多彩的灌乔木,也成就了武汉市郊木兰清凉寨景区这座“世外桃源”。
依托当地旅游龙头企业清凉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带动,周边村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清凉寨周边老百姓早已达到小康水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村民生活富足,精神充实,综合发展水平已稳居蔡店乡前列。
站在清凉寨观景台上,郁郁葱葱的山脉绵延不绝,远处孝感的观音湖尽收眼底。清凉山风徐来,山脚下山村一湾溪水、三座小桥,临水人家簇新的黑瓦白墙,游人不时穿梭其间,好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墨画。
状元故里也一甩过去“有女莫嫁清凉山,二十四道狗急弯。”的世代穷帽子,如今随着武汉木兰清凉寨景区的发展壮大,带动当地旅游经济日益红火,越来越多的姑娘争抢着嫁到清凉寨周边村寨,“有女要嫁清凉山,二十四道锦绣川”的新民谣正在流传。
富而思进、富而思教,为纪念清凉寨先贤清朝状元公刘彬士、激励后辈“学而优则仕”,清凉寨村民在修缮、保护古村传统明清民居建筑的同时,在村里先后修建了书香河、九曲桥、进士桥、状元桥等人文景观,成为清凉寨综合景区浓墨重彩的一笔。
欢迎交流 、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