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看重诚信,有时过于性命。对于坚守信约者,全社会共敬之。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以守信而闻名者,许多载入了史册。仁义礼智信五常,信是其中一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古代士子道德修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天我们虽然也大力提倡诚信,但坚守信约的人却并不见有所增加,史书记载的守信事例,至今依然是传奇,照样令人神往,而我们要从当今社会去寻找值得流传未来的守信事例,恐怕打着灯笼也难了。
诚信体系建设是个莫大的工程,不仅要国家提倡,社会孕育,形成良好的土壤,更要播种优良的种子,那就是思想道德,儒家思想虽然有些方面已腐旧过时,但其核心观念却深入人心,仁义礼智信变成了全民软约束,无论是政府官员,市场商人还是普通平民,都有一个共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底线。《论语》 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言而有信,为圣人所提倡,成为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对于那些坚守诚信者,人们往往特别尊重,特别爱护,特别拥戴。因为坚守信诺,有时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成效。
有人因守信而脱危解困。比如秦末汉初的季布。千金一诺,正是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时人称“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勇猛善战,曾几次让刘邦的军队吃了大亏。刘邦当了皇帝后,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季布因为言而有信赢得到了大家的尊重,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藏匿他,帮助他,因此免去了他一场灾难,还意外获得官职。
有人因守信而屈人之兵。比如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十天的粮草,与大夫们约定十天为期,攻下原国。可是十天过去,却未能如愿,晋文公便下令撤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消息称:“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不要错过攻取原国的绝好时机!文公回答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信用啊!我不愿为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于是下令撤兵回国了。原国的百姓听说此事,都说:“文公这样讲信义的君王,怎可不归附呢?”于是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如此讲信义的君王,怎可不跟随呢?”于是向文公投降。晋文公因为言而有信,不战而屈人之兵,降服了两个国家,收到了难以想象的奇效。
有人因守信而威服三军。春秋名将吴起是个说一不二的人,他的手下对他十分信服。一次他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邀他一起吃晚饭,老朋友满口答应。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一直等待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吃饭虽是小事一桩,吴起却并不因小而食言,正因为他言必行,行必果,才树立起了威信,赢得了三军的爱戴。
有人因守信而名垂千古。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后来,尾生迁居韩城,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一起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尾生为信守诺言,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姑娘逃出父母禁锢,来到约定地点,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也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一曲凄美的爱情故事。后人遂用“尾生之信”、“尾生抱柱”等形容人坚守信约,忠诚不渝。三国·魏·嵇康《琴赋》:“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汤显祖《牡丹亭》:“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都是对尾生的高度称赞。
信守诺言,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大家都说一套做一套,社会就要秩序大乱,到头来彼此欺骗,互为伤害。言必行、行比果,不仅做人令人信服,做事更易取得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