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的确,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在书本里流传了好多年的“事实”,但是,那些是不是史实呢?不完全是。在此,抛几块砖头,望能引玉来。
一,百日维新,是因为慈禧太后守旧吗?
我们在读到百日维新,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的时候,想到的或者是读到的,就是维新派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要进行改革。但是,皇家实际的主持人慈禧太后却是这场改革的反对派,这场百日维新就是改革派和守旧派的斗争。其实,通过《历史的侧面》就可以知道,康有为等人用想象代替真实,然后再用想象进行推动。
慈禧太后如果真的是有心让改革派不能实行改革,那么,她早就可以派人把他们抓起来,杀掉了。可是,她没有。再确切点说,如果没有她的默许,清廷改革方案都不能定下来。所以,一切都是康、梁等人想出来的,觉得“咦,这个老太太是反对改革,现在要把光绪帝废了,……”
二,清朝末年,各种教案都是洋人“作”出来的。
教案,就是国人与教职人员的纠纷引发的大规模冲突。宗教信仰,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肤色的。外国人士来华,是早已有之。唐朝时世界各国不同种族的人都有,按照日本人的话就是“遣唐使”。但是呢,就没有听说在大唐有什么教案发生。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大唐那时候是世界的中心,国力强大,民风剽悍,外来人员都不敢造次。可是,到了清末,光景就不一样了。经济每况愈下,国力衰弱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外来人员都瞧不起你中国人,但凡是跟上工业革命顺风车的,都可以过来欺负一下。毕竟,秘鲁都来买过铲鸟粪的黄奴,美国也用过修铁路的华工。闹的比较大的教案,就是天津教案。当时,围绕着怎么处理与外国人的关系,曾国藩李鸿章师徒曾经有过一番交流,老师曾国藩讲用一“诚”字,学生李鸿章说是“痞子腔”,孰好孰坏,国力不行都没有卵用,于是曾国藩饮恨天津教案,外惭清议内愧神明,一年后死去,李鸿章呢,继续做着大清朝的裱糊匠,愣是没用痞子腔赚着日本的丁点便宜,徒留下各种条约上的大名。
三,公理战胜强权,那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自从中国不再是世界舞台的中心,和公理的接触就越来越多,可以说晚清的沉沦史,就是一部强权蹂躏公理的历史。德国侵占山东半岛,清朝还是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家进行调停;更不用说,后来发生的黄海海战,日本悍然发动击沉英舰“高升号”,上面千余清兵死亡,清朝第一时间仍是希望有国家调停;再后来,日本接手德国侵占山东的利益,清朝还是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家调停。可是,结果怎样呢?没人愿意管这个烂摊子。只有在有利可图的时候,比如说哪个国家和清朝签订条约了,利益互惠原则,你和它开放了几个口岸,必须也对我开放才行,那时候最积极。其他时候,能少一事绝不多一事。哪怕我们是一战同盟国一方,胜利的一方,我们的山东半岛不还是刚从德国手里出来就被日本侵占了吗?公理一次次被强权蹂躏的稀烂稀烂。看看现在,谁还敢过来挑战中国?国强,民才安。
最后分享几句:
1.国与国是寡情的。外交上既没有永远的敌人,更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都是利害关系。
2.政治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首先解决政治问题,其他一切问题才会有转机。如果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即便在文化上来一次革命,彻底否定传统,实行全盘西化,也无法解决问题。
3.你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欺骗所有人;你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但是,你绝对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
4.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的不公开和不对称;而讹传才是让谣言四起的最大助力。
历史是一本大书,不是翻了几页就能胡诌。我愿做历史的搬运工,能让你有一丢丢的收获,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