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奶茶刘若英导演的《后来的我们》,其实感触最深的不是林见清与方小晓十年分合纠缠的爱情故事,而是影片临近末尾时,林见清爸爸寄给方小晓的那封信。
信中林父写道:做父母的,你们和谁在一起,有没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向我老了,眼睛瞎了,见清也总说我什么都不懂,那年在火车站,我还以为我握住的是你的手。却发现那不是你,我就明白,就算你俩走不到一块,我们也会是一家人,小晓,好好吃饭,累了就回家。
当小晓拿出这封信阅读时,我的泪水止不住的留下来了。因为,在那一刻,我想到了我的父亲。
高考失利,为了逃避那个始终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我选择了一个离家一千多公里的大学,只乞求这里没有认识的人看见的我的狼狈。是的,最终我实现了当初的愿望,如愿而至的来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城,一个没有一个人认识的小城,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但伴随而来的,却是无尽的孤独。纵使每周都会与父母打一通电话,但是一周一次的频率远远低于自己想家的频率,远远低于自己被孤独一次又一次的逼退到角落的次数。但偏偏自己又那么要强,执拗于当初的选择,不肯承认自己一分一毫的失败过往。无数次拿起的手机又放下,无数次输入那个滚瓜乱熟的号码又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的删掉,因为,我不想他们知道,我过的其实并不好,就像电影中林见清挣扎于北京的那样。
但他们毕竟是生我养我二十多年的父母,哪怕在电话里,我的声音是如何的轻松,哪怕我与他们分享的大学生活是如何的精彩,可他们总能在话语的停顿中窥见那笑声背后的哽咽。
每次放假归家,父亲总会半开玩笑的问道,有没有女朋友啊?我总以为父亲只是无关痛痒的调侃。然而影片末尾的那封信,让我终于明白了,无关痛痒的调侃背后究竟藏着父亲怎样的苦心。
他们知道,高考完的那个暑假,自己的儿子是怎样艰难度过。填报自愿时,自己的儿子,是怎样的犹豫却又固执。他们知道自己儿子远赴他乡求学,是因为真的像儿子说的那样,好男儿志在四方,还是因为接受不了那个小镇里的风言风语。他们小心翼翼的选择相信儿子志在四方,默许了志愿表上的大学,却又不由得担心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如何生活。
所以,父亲一次又一次的调侃,并不是因为他担心我找不到女朋友,他是担心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会孤独。
他知道自己的儿子肠胃不好,却不注意饮食。所以,他希望,有一个人,能在儿子吃饭的时候选择微辣甚至不辣,在吃火锅时,能将儿子喝的冰啤酒换成凉白开。能在儿子突患急性肠胃炎的时候,能代替自己陪伴儿子去医院输液,嘱咐儿子按时吃药。
他知道自己的儿子,玩起游戏就没个完。所以,他希望,有个人,能代替自己拎着儿子的耳朵,离开刀光剑影的游戏世界,督促儿子的学业。
他知道自己要强的傻孩子在电话里永远只会报喜不报忧,却也听出了远在电话那头,儿子心头压抑着悲伤的哽咽。他希望,有一个人,能像自己分享儿子快乐那样,去分担那些儿子藏匿起来的悲伤。无论这个人高矮胖瘦,无论这个人来自何方去向何处,只要能陪伴儿子度过那些自己不在儿子身边的日日夜夜就好。
……
后来的我们终于明白了,那些,父亲那些没说出口的话。后来的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那生于小镇,长于小镇,存于小镇,最后逝于小镇的父母,并不像我们急于回报他们那样,渴求着我们的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他们只是远远的望着,挂念着,祈祷着,同时,默默的做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