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都在摩拳擦掌准备过端午时,你不经意地来一句:知道这天还有哪国过端午吗?嗯?
我就问你,这逼格,装得高不高!
为了装逼格,我们来聊一聊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三国”端午。
1.中国端午节
威武中华,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2009年我国端午节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源&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流传最广的为“纪念屈原说”。屈原乃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下《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出国都城。眼看国土将破,屈原痛苦不已,悲痛万分,在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流传千古。
当地的老百姓纷纷自发地来到江畔哀悼这位爱国诗人,渔夫们划着船在江面上来回游荡,寻找屈原的真身;有人将准备好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喂饱鱼虾后,它们便不会去咬士大夫的身体;一名老医师端来一罐雄黄酒倒入江中,打算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另有纪念伍子胥说、曹娥说、黄巢说……一大堆说,各种考究,暂且不言。
后来,这些活动渐渐发展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喝黄雄酒的传统习俗。除此之外,端午门前挂艾叶、菖蒲,佩戴香囊,挂钟馗像,击球,荡秋千,吃咸蛋和时令鲜果避灾驱邪,也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每年端午更是南北“甜粽子”和“咸粽子”的唇枪舌战,斗得一派其乐融融。(你们慢慢吵,我先吃了……)
2.韩国端午节
还记得那年韩国端午节申遗引发的中韩两国网友之间的“口水大战”吗?
可事后证明:别吵了,歇歇吧!你们嚷嚷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好吗?读书少,真可怕……阿弥陀佛……
起源&习俗
韩国人将“端午”称为“上日(상일)”,意为神的日子。不同于中国举国同庆五月五,韩国除了江陵地区,其他地方对端午节知之甚少。而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的节日,也是江陵端午祭。
与其说韩国端午祭是节日,不如说是一场重大的祭祀活动。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这天的活动主要内容为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蕴含着丰富的韩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端午节已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
韩国端午祭的祭祀活动时刻表(农历):
四月初五:用江陵旧官府"七事堂"发放的大米和米曲子酿制神酒,准备端午祭时敬神和饮用;
四月十五:举行"大关岭山神祭"和"国师城隍祭",祭祀结束后,锯一段神木,挂上青红礼缎,组成迎神列队。
五月初三:回到江陵国师女城隍祠接受"奉安祭",祭祀结束后,将大关岭山神和国师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场。
五月初四到初七:每天早晨举行“朝奠祭”,祭祀仪式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儒教式祭仪以奉读汉文祝祷词的形式进行,祝祭的内容涉及除祸招福、健康安宁、治愈疾病、农渔丰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后,开始伴随歌舞戏剧表演进行的"巫俗祭仪",直至深夜。
(天哪,这么繁琐的祭祀活动都保留下来了,你申吧,我不怪你了……)
韩国人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在自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
3.日本端午节
起源&习俗
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的贵族阶层首先引进了中国的端午节,到了江户时代,传入千家万户。
日本端午节也有吃粽子,悬挂艾蒿喝菖蒲等习俗,基本与中国相似。
不过,在日本端午节也叫男孩节,因为五是阳数,五月五重阳,正如三月三是女孩节一样。这天要摆“五月饰”——武士人偶和鲤鱼旗,与家中男孩的数量一致,表示男孩未来能成为武士和鲤鱼跳龙门之意。
日本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主要有粽子和槲叶糕,关西地区多是端午节吃粽子,而槲叶糕则多见于关东地区。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最初用茅叶包裹,呈圆锥形,后来又出现以菖蒲叶、竹叶、芦苇叶等包裹的粽子。与中国不同的是,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而之所以吃槲叶糕,是因为槲树叶在长出嫩叶前,老叶子不会凋落,也就蕴含了子孙繁荣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