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火了:你知道“哭穷”教育的危害有多大?如何跟孩子谈钱?
最近,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因紧凑的剧情以及众多老戏骨实力演技,霸屏朋友圈,该剧自开播以来,不但收视告捷,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了热议。
相信追了这部剧的朋友们,都会对国家某部委项目处长赵德汉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受贿的金额——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而面对满满一冰箱的人民币,他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一分钱都没有花,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
虽然赵德汉已经当上处长,可以说是坐享荣华富贵,但仍然是“穷怕了”。从表面上看,这是小时候家境贫寒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但究其根本原因:儿童时代没有受到家长良好的教育与指引!
与孩子“谈钱”,是每一位家长无法避免的教育话题。但很多家长往往都不愿意与孩子谈论。有些人担心,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接触理财的概念,会染上一身铜臭,将来变成一切向钱看的“市侩族”;也有些人会把金钱与肮脏的行为相联系。这些观点都是要不得的。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钱,而孩子也在以他们的视角来理解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很多错误的观念,比如我们常说的“哭穷”教育。
有个著名的“太贵效应”,不知道家长们是否听过。“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这句话在孩子童年时期说上100遍,父母的一个任务就完成了,那就是让孩子的一生都在贫穷意识中无法逃脱,从而导致孩子一生穷困的命运。这么说可能还是不够形象,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国家庭中的几个常见场景窥看一二。
场 景 一:
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一个几块钱的玩具,想要妈妈给他买,妈妈瞪了孩子一眼,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知不知道妈妈每天上班多辛苦?赚的钱除了给你上学,只够每个月的生活费,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孩子被吓得大气都不敢喘,难以理解为什么妈妈在前一秒还笑容满面,此刻却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的陌生人。
场 景 二
某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喜欢在孩子面前“哭穷”。他们的口头禅是“家里没钱,只靠你好好读书,以后赚大钱”,并且经常理所当然地给孩子穿亲戚穿剩的旧衣服,玩别人玩腻了送出的玩具,靠亲戚发善心给孩子些零花钱。孩子从小就被灌输,钱来之不易,内心对钱充满渴望。
我相信类似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中,我们也对自己的孩子说过“爸妈赚钱很辛苦,我们是穷人”,“这个太贵了,我们很穷的,买不起”“家里很穷,没钱给你买这个”等等这样的话。
或许,你的这种“哭穷”教育的确会让孩子变得节俭、懂事、不乱花钱,但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内心的匮乏感。孩子童年时期因为贫穷而产生的匮乏感一旦形成,将终生都难以摆脱。
我们还赞成“哭穷”,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吗?
哭——没有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好,是需要自己去努力改变的,不能把孩子拉进来。因为穷意识背后紧逼家庭的压力占据了大脑的“带宽”,会直接吞噬孩子大脑发展能力,影响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你认为这些说法太夸张,所以不信?那我再给你讲几个小故事吧!
场景三:
某位被穷养长大的高级白领,手上存款不低于60万,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从06年开始劝她买房,当时首付8万就可拥有深圳市中心的小户型商品房,但她就是没勇气从那60万的存款中拿出8万来获得自己的房子,而如今哪怕把60万都拿出来,也不够那套房的首付。
每次出去需要一定开销的时候,她都处在一种很痛苦的状态,哪怕是喝一杯30多块钱的星巴克咖啡。她都觉得自己这样花钱是罪大恶极。即使凭借自己的劳动赚到钱,她也无法安心享受。
场 景 四 :
某位IT工程师就是因为被父母“穷养”,从小到大经济上被严格管制,长大后的他特别渴望赚钱,又特别不舍得花钱。现在30多岁,月入4万,不舍得给自己买件超100块的衣服,不舍得花钱去旅游,也不舍得给父母换套好点的房子。生活品质奇差,且对未来毫无规划,因为他不会花钱,只懂存钱。
致所有家长朋友:
从这些小故事我们能发现:他们的家境也许并不都是贫穷的,但有一点绝对是共通的——故事主人公的父母都有着“贫穷的思维”,而在这种思维影响下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很有可能就会变得吝啬或者缺乏安全感。抠门、吝啬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
缺失安全感问题也很严重,当孩子只会因为存折上的数字不断往上涨而感到心安时,那他离幸福快乐的人生恐怕就越来越远了。
爱是行动,行动大于一切!
未完待续
明日分享
“ 那我们该如何跟孩子谈钱呢?”
“ 细说“哭穷”教育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