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第一篇要写“道”,那得先说说什么是“道”?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里最早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万物。”所以以“道”为始,作为我持续写作的开端再好不过了。
明白“道”,对于愚钝的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前段时间写我这二十四年的经历,再写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渐渐的才发现,每一段经历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如此的紧密,逻辑清晰明确。此时,我回想起以前朋友同我说一个观点,他说:“命运是注定的,”那会刚提及的时候我是一直否定的,所以我俩就喋喋不休讨论了一下午,也没有挣个输赢,但这几个字就像种子一样在我心中种下了。与此同时,我开始试着去思考命运是否是注定的?
基于之前理解的自身的逻辑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确定性,我慢慢的开始相信命运是注定的,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信念系统,做为对世界的看法。随着这信念的不断侵蚀,我也急于表达自己新的认知,所以连着几天我都在和同事讲这话题,他也不反感,我也不胡乱臆测了。那会真的是侃侃而谈,讲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因果论)、分形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决定论、马斯洛对人本的研究、奥卡姆的还原论经典、机械唯物论、基础物理里的熵和量子力学、基督教的上帝决定论、儒家天命观、道家力命论、还有这篇文题“道”,乃至更多相关论证例子。后来我就说我要写本书,就是关于这命运是注定的,当我把思维导图写完的时候,我发了个朋友圈说:“越复杂,越有序;越有序,越复杂。”后面不断收集论据中,偶然间发现普里戈金写的《从混沌到有序》,感觉相见恨晚,冥冥中注定,命运使然。后来,我在淘宝上买了一本1987年出版的二手书,把它作为了我当下的一种世界观。
从混沌到有序的观点,我用的最多的是分形理论的中的康拓三分集(后面两个也非常重要,如把柯西曲线和分形维数运用到认知范畴,以后我也会说说我的理解),它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将一条线段从中间切断,不断的循环,最后长度会趋于零。也可类比到奇妙的螺旋形,它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螺旋现象对于认识宇宙形态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大至旋涡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这种螺旋线中产生。大自然并不认可笔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基本结构都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圆环形状。从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团、超星系团无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个大旋涡。因此,确立一个“螺旋运动形态宇宙模型”,比那种作为所有物质总和的“宇宙”却脱离曲线运动模式而独辟蹊径,以直线运动方式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宇宙结构形状。同我们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也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如果认真研究过或者听别人讲述关于“道”的理解和对阴阳五行八卦的分析,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明白认识论的来源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当然,往后也衍生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许多观点,以后再来赘述。
谈到这里不得不在说明一下,上面提到的从“从混沌到有序”里面还包括“从有序到有序”,以及“从有序到混沌”,在混沌和有序之间存在一种不确定性(在我理解也就是玄)。在哲学里把不确定性讲作矛盾,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万物负阴而报阳。”就像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亚圣孟子却说:“大人者,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下面供人差遣的人应具备的品德。而君子就可以不信不果,而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他那句话不应该理解为上位者就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不必信,不必果的前提条件是惟义所在,意思是只要是合乎道义的前提下,就可以不必死守信义,也就是说不同的身份该怎么做是不一样的 ,这也正是“道”的对立与统一。
最后说说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以进行论述和说明的,然而这里所要说的“道”是“非常道”,“名”是可以进行命名和称呼的,然而这里所要的“名”是“非常名”。“无名”可以认为是天地的开始,“有名”可以认为是万物的来源。所以,可以用“常无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妙”也就是“小”,可以用“常有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徼”也就是“大”。“常无欲”和“常有欲”或者说“小”和“大”其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这个来源可以叫做“玄”。然而,“玄”之中还有“玄”,这就是“众妙之门”,所谓“众妙”就是造成天地万物的种种最微小的因素;所谓“门”,是比喻这些种种最微小的因素所必然经过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