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这个世界上,真正是为我们好,为我们着想,并不求回报的只有父母。”
我承认这句话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偏激,可但凡有些生活阅历的人,都在用他们的社会经验以各种方式,现实地佐证着这句话的正确性,真相总是太伤人。
仔细想来,这句话何尝不在无意识中指导我们的言行?面对父母的关心电话,我们常常显得不耐烦,甚至会把自己工作中无处发泄的情绪一股脑塞给父母,因为潜意识里认为不管怎样,父母总会坚定地站在我们背后,不离不弃,而这也是为何当我们感到心力交瘁,孤独无助时才想起父母,想要回家。
近几年杂七杂八地学了点身心灵方面的东西,无奈性格使然,总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FPA性格色彩还算一直在接触,但学的不够精进和系统;精神分析学及释梦只浮光掠影般学了一点点;两性吸引学也只是一时兴起,报了个课程,依然没有坚持下去。
但我发现了这些东西的共同点,它们都有提到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对于我们在人际、事业、择偶方面的重要意义,换言之,父母之于我们,早已不仅仅限于亲情之爱,他们对我们的影响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比如FPA性格色彩中的洞见提到了“原来的我”和“现在的我”,而“原来的我”即为我的本真,自然童年时代最接近,可那时父母在我们的眼中就是整个世界,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会深入我们的潜意识里,以至于会阻碍我们找到真实的自己,尤其那些小时候有过不幸童年的朋友们,他们现今的习惯性言行,都有可能是年少之时内在创伤的影射。
我曾多次找好友小妖解梦,才明白梦里所表达的东西并非简简单单的一句“梦是反的”,它与我们当天发生的事情有关,更与我们的内心状态息息相关,梦里出现的物品都在隐喻我们的某种心理需求,比如衣服象征社会认可,鞋可能比喻婚姻,车辆表示我们的谋生渠道,棺材代表过去的人或事等等。而每一个梦,深挖到最后,都与父亲或母亲密切相关,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的阉割焦虑和在对父法认同上(权利、规则与社会认同机制)的阻碍。(估计说的不对哈T^T)
在两性吸引上,更是如此,童年时期因某些心理需求的未被父母及时满足,可能会成为之后择偶方面的一个无意识的标准,比如乐嘉老师的书《写给单身的你》就曾对有恋父痞或者说“大叔控”的女性心理有过精准犀利地分析和描述。
我总觉得,如果年少时我们敏感的内心可以被父母及时关注到,并给予适当的呵护、鼓励与引导,让我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长大之后的我们就算再不济,内心深处也应当是完满与丰硕的,我们又怎么会不快乐?再者,这样自然健康成长起来的我们又真的会差到哪去?
如今,在学习FPA的过程中,我看到太多的人内心想要的东西本在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被给予,却因为被忽视,长大以后满世界地找相应的替代品意欲弥补,可依然得不到满足,最终不得不将自己一层层剖开,终究找回最真实的自己,喜极而泣,压抑的自我得到释放,情感得以释怀的故事。
在被他们感动的同时,我也在感慨父母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意义,他们不但是我们年少时期世界的全部,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的影射,不管我们多么渴望得到同事,朋友的肯定和支持,我们最看重的还是父母的认可,他们慈祥的笑容总能最大程度缓解我们的焦虑,带给我们勇敢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