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比较长,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从未来几年的视角考虑读研的目的,再者给没有想清楚目的同学一点建议。——前言
听太多人抱怨后悔读研,无非是“浪费了时间,什么都没学到,这么大了还依靠父母,不能回馈家庭”等等。这些人多是漫无目的地选择了考研,而恰巧又考上了的人,所以内心才这么慌乱。
目前各校录取结果陆续出来,无论你是榜上有名还是正在备战,我真心实意地想给大家一点建议,从一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的角度,给你一点小tips。
首先,要想清楚为什么读研?
我本科学校不好,想刷一下出身;
想要个学历;
想换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弥补高考的遗憾;
工作不好找,或是工作不顺心,就再上个学吧;
别人都考,我也跟着考,反正也没想好毕业做什么;
……
大体上,同学们在没想清楚为什么考研之前,其实理由无非上面几个(那些说有学术理想的同学们这里暂时不讨论哈)。对外汉语考研的同学,以及想跨专业考汉语国际教育的同学,他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出国。在大家能力范围内,以志愿者老师的身份体验国外生活又可以挣些生活费,这实在是很大的诱惑。
在我看来以上的理由,除了换专业及出国这两个理由很明确外,其他目的实则挺模糊的。以我周围的各种实例证明,读研目标越明确,可实施性越强,研究生读起来越轻松。这里的“轻松”指的是思想上不会左摇右摆,未来选择上不迷茫,不会随波逐流,当理想与现实有落差时内心也能坦然接受。所以,请各位同学在考研之前也仔细、慎重地想一想:你的规划是不是明确?可操作性强不强?实施起来有没有困难?
反正是漫无目的地纯混学历或只是逃避社会的态度来读研的话,劝你这些时间还不如用来尝试做些别的,没准还能发现自己的价值。
怎样才算有目的的刷学历?——就是你已经对未来人生或职业生涯有初步的规划。
01 有“名校情节”的人很多,即使本科学历不错。有的同学为名校全力以赴,一鼓作气就考上了,有的二战、三战……如果是考了三、四次还没考上的话,就放手吧,“三而竭”的道理该懂吧?要是没工作,那就更不该浪费几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了。名校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好的资源和机会,对那些考上的同学来说,选择的空间会更大,名校的光环只会为他的规划锦上添花,即使没有规划,见到机会再行事的概率也相对较大。
02 说说那些跨专业的人。其实就我自己而言,也算是小跨了一下吧,从对外汉语跨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当然有人会说语用下不就有对外汉语研究方向么?的确,那你有没有经历过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时的尴尬呢,要求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英语专业毕业生,而对外汉语不属于任何一个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也是这样的尴尬,教育学?文学?当然这是几年前学科遭遇的尴尬,不知道现在学科归类是否清晰了。不过也真有对外汉语专业的同学为达到某公务员岗位的报考资格而跨考到相关专业的,相信别的专业应该也有。
好多人希望从事某一行业而跨考,经济金融应该是比较热门的吧,不熟悉的领域我就不妄下结论了。说说毕业的舍友,那个爱唱苗歌的姑娘,本科“文化产业管理”,但从中学时代就喜欢英语,并且英语成绩不错,所以跨考了英翻专硕,如今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你看,她通过考研,把兴趣变成了职业,或者说她通过考研获得了一张从事与英语相关职业的通行证。
03 想在所从事领域有所突破。考北语的初衷,的确想在教学领域更上一层楼,携带了诸多教学上遇到的问题来上学,试图有所突破,虽然后来偏离了方向(捂脸)。说个我比较崇拜的圈内老师吧,是一个汉语培训机构的院长,她的机构是我知道的为数不多比较正规的培训机构,并且分院遍布全国好几个城市,而她坚持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简直就是学院的金字招牌。为拓展线上教育与海外业务,自己去韩国读了教育工学的硕士,希望在理论支撑与导师引领下实现自己的项目。院长忙项目、整理书稿、教学、上课学习很多事,却每天斗志昂扬,因为自己心里有方向有目标,想在领域内有更大的突破(说了这么多估计你们能对号入座了……)。
院长也说过,对外汉语的学生不妨工作几年,积累经验,然后考个国外的研究生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院长的例子不适合大三大四准备考研的同学们,但汉语志愿者老师们可以借鉴啊,尤其是那些辗转各个国家教了好几年书的老师们。Yanjun姐在约克读了应用语言学,一起赴菲的同学和队长都在香港读了硕士。对事业有没有突破无从而知,起码对自己是新的突破呀。
04 上面那个考研理由对普通本科生来。。。不合适,那我们说说那些心安理得“混”毕业、“混”学历的理由(哈哈哈,不是真的“混”哈)。
⑴很多同学职业规划已经很明确,起码未来几年的生活已经安排妥当,他们有的只是顺便提升一下学历。在北京的各大高校里,肯定驻扎着这样一批研究生,本身就已经有稳定的全职/兼职工作,并且对工作状态比较满意,利用空闲时间读全日制硕士或在职硕士。对于这些人,我是很佩服的,一边挣着钱一边上着学,两不耽误。
还有同学不想离家太远工作,或者想跟男票/女票定居在某个城市生活,本科时就想回老家/某个地方当老师了,所以上哪里的研究生都无所谓,反正都是要教书。当然如果能上重点高校,可能会考虑换个好一点的中小学做老师。
⑵像汉语言文字、语用等专业的学生多数就业方向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很多同学的目标也恰恰就是这些,如前面所说有时候对外汉语(或者汉教)这种专业学科归类很模糊,有人为了某个岗位而选择考研,也有人因为想要某个城市的户口而选择考研。比如北京户口,但考中小学老师、公务员等是很多同学能力范围内最容易获得北京户口的方式,所以考研到北京高校无疑是比较便捷的方式。
以上这些同学因为本并没有设定非要在学业上有多大的突破,所以那种没好好上学而产生的“负罪感”是比较小的,也不会像开篇提到的那样,有很大的失落感。
那些有详细理由考研的同学都是值得欣赏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主见,计划好了将来的事情,哪怕只是未来两三年的事情。这已经比稀里糊涂做决定考研的同学提前打算了好多,给自己留出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对于他们而言,读研这个事是实现长远的目标或者是某一具体目标的捷径。
很多时候,我们想依赖学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实际上如果没想清楚未来的路,这个研究生学历并不会给你度多少金。所以同学们,即使为了刷学历,也要规划毕业后的基本方向,考虑为这个方向需要储备什么技能,培养什么经验,请好好利用社会多给你的2-3年深思熟虑的时间。
有些同学说我确实没清楚考研的目的,只是单纯的想考,怎么办?下边就给同学们一点建议——请选择资源多的一二线城市学校。
资源多就意味着机会多,机会多就意味着选择多。
就以对外汉语或者汉教的研究生为例吧,很多院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同学们选择考研也多是想通过孔院项目出国,单拿一份2017年下半年汉语教师志愿者岗位信息来具体说明下“资源”这个问题。
毫无悬念的绝对优势,北京数量最多,这就意味被派出的机会更多(当然竞争也大),这跟高校相对集中有关。还有诸如分享会、教学大赛、各种教学领域的会议以及讲座也会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从各种活动中了解信息、获取经验、认识领域内的专家等等,这些都是你考一个三四线城市的高校所不具备的。另外,能提供实践的各种培训机构也只有一线城市才有,对不对?
并不是鼓吹北上广多么多么好,而是很多资源要比其他地区丰富,供你选择的机会多(说白了,能多见见世面)。这一条不单适合对外汉语考研的同学们,其他专业同样适用。
当然还有许多地缘优势的省份,就是延边、延疆和沿海地区。以亚洲孔院数量为例,福建、云南、广西多是东南亚国家,新疆多是中亚地区。尤其是针对东南亚地区开办孔子学院的高校,他们是汉语志愿者项目发源地,时间长、经验足、管理制度完善,与赴任国的某些机构关系融洽,有绝对的优势,想出国的同学完全可以考虑这些高校呀。再有黑吉辽地区的欧洲孔子学院(课堂)也很多,应该偏东欧国家。地缘属于特色资源,有特殊需求的同学,视自己情况而选择吧,比如你是穆斯林可以选择新疆或西北的高校,到时候没准就可以去中亚各个斯坦国了呢。
总之,研究生2-3年的时间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轨迹,却有可能是你从学生时代向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所以在考之前一定想清楚为什么要花费这段时间,最终想要获得怎样的结果,而不是随波逐流。想清楚之后信念才会坚定,才能全力以赴备考,考上之后呢,也能掌握学习的步调与节奏,知道要做什么,该储备何种技能,而不会内心慌乱、迷茫。
研究生即将毕业,如果当时就有小小的规划,起码现在的遗憾会少一些,浪费的时间也会少一些吧。就这么点小心得,给备考及准备开始读研的朋友们一点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