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无成,是因为你第一步就错了
阅读引导:
请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预留3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静心阅读本文。因为文章读起来并不轻松,读完后还需要完成课后作业。真正让自己成长或者致富的路,本来就不会轻松。
效率升级----------我们将进入第一个模块:个人效率升级。
当我们打磨完关于财富的核心认知,升级了大脑的思维方式之后,下一步我们就要开始行动起来了,你不能还停留在“想到”,天天想却不去做,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你将一事无成!
你得从“想到”变成“做到”!
你得能落地,你得有效率,你得快!
同一件事情,别人需要花1年的时间,你能不能只用1个月?
速度起来了,你就拥有了效率势能,你就能迅速脱颖而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真的是这样吗?
我先来给你讲个故事...
📌 “飞快”的子弹短信
2018年8月20日,一款名为“子弹短信”的APP上线并迅速蹿红,站上了各大应用商店社交榜的首位。
上线7天便完成A轮1.5亿元融资,App日下载量高达44万;截止2018年8月30日0点14分总激活用户超400万…
“子弹短信”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从上线到爆发,再到融资壮大,这一切都太快了!
但是,开发团队之前谁都没料到这个原本定位比较“附属”的软件会如此火爆,所以产品发布的时候,功能、用户体验等多方面都做的还不够完善,官方的意思是,完成度还不到1/4…
因此,子弹短信在经历了上线后的一波光速增长后,数据开始急转直下,产品发布后的3个月,日活(每日活跃用户)就下降到了10多万,日下载量仅为高峰期的2%…
眼看这个明星产品突然就要“凉凉”了,怎么办?
转!
快速的转!
为了提高用户留存,公司决定通过补贴用户的方式提升产品的日活和留存率,转走“趣头条”的模式。
注:趣头条的大致模式就是用户看资讯就给钱,看越多收益越多,以此提高用户活跃度。
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加快脚步!
老板对团队说:
“作为一个拿到这么多钱的公司,大家的开发速度太慢了!”
“你一个人要干三天,我给你三个人,你给我干一天。五个人不够,我给你加十个人、加二十个人。”
于是,996成为常态,熬夜通宵成为习惯...团队迅速膨胀,公司全员踩足油门开始狂奔!
仅仅2个月之后,这款快速转弯后的产品更名为“聊天宝”并于2019年1月全新上线。
快,是真的是快!
但是...
一波小幅回暖之后,产品的日活又一次跌入谷底。
仅仅2个月之后,2019年3月5日,公司弹尽粮绝,宣布团队就地解散...
就这样,子弹短信,真的就像一颗子弹,划过夜空,爆发出绚烂的光芒,却又立刻,消失在了茫茫黑夜之中!
为什么会这样?
一款增长接近于光速的明星产品,一个反应和行动速度都极快的团队,一个产品上线7天后就估值达到6亿的公司,怎么就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说没就没了呢?
不是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吗?
我都快成子弹了,咋还没用呢?说好的效率势能呢?
📌 效率高就是速度快?
我们一想到要“提高效率”,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快”!
但是,提速之后,效率真的就提高了吗?
你一脚油门踩到底,也许不是跑的更远了,而是撞墙了!
建筑商为了赶工期,偷工减料,结果却给后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不迟到而闯红灯,你分秒必争,结果却造成了交通事故,延误了更多的时间;
微信公众号必须每天发文,因此,你只能缩短篇幅、牺牲质量、减少原创,结果阅读量却越来越少了;
你发现最近股票行情非常好,想抓住机遇快速致富,于是加了杠杆(按本金的一定比例借钱投资)全仓买入,结果却导致自己倾家荡产...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速则不达!
只会猛踩油门的人,那是马路杀手…
那“快”就是不对的吗?
当然不是,要做成一件事,效率是必须的,而想要提高效率,那肯定得加快速度。
但是,但是,在你踩下油门准备“加速”之前,你必须得先做好另外两件事,他们才是做成一件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加速前要做的两件事
确保正确
就是你要确保这件事情本身得是正确的,不然速度越快,死的也越快。
就像子弹短信,如果这款产品是诞生在移动互联网的元年2012年,并且还能以这种方式增长,那么今天,我们用的最多的产品也许就不是微信,而是子弹。
但是现在再做?
微信的网络效应完全成型,这道护城河已经固若金汤,在市场上没有出现巨大的结构性变化(比如大的技术变迁,社会法制的大调整等等)之前,任何以通用型社交产品为核心的挑战者,几乎都不可能成功,当年的来往、易信、米聊如此,如今的子弹也一样…
2. 可实现
就是你的这个想法和计划不是飘在天上的,得是能落地的,你得有能力把你想的实现出来,而不只是在嘴上说说。
你说你有个很好的想法,现在就差投资人和程序员了,那请问钱多久可以到账?程序员什么时候可以上岗?
雷军当年想做“小米”的时候,一个12小时的通宵电话就可以把这些搞定,这个想法对他来说就是“可实现”的,而如果你说你还得先找200个投资人的邮箱,把BP发给他们看看,那这件事对你来说还飘在天上。
因此,在没有把这两点考虑清楚之前,你的“快”非但不能提高效率,还会让你绕更远的路,甚至变成一颗打向错误方向的子弹,就算在途中发现走错了路,也无力再回到正轨上来了...
所以,想要做成一件事,想要提高效率,你就得先放开油门,先去确认一下你要做的这件事,是否是正确的?是否是可实现的?它们才是你成事的前提、效率的基础。
好,那你该如何确认这两点呢?
📌 一、如何确保正确?
什么是“正确”?
这好像是个伪命题,什么是“正确”?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台词说得好:“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什么意思?
就是这件事对我有好处,它就是对的,对我没好处,它就是不对的!
因此,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造成的结果不同,每个人对它的看法就会不同,评判标准可能就会截然相反。
比如说,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率领几十万大军准备攻打东吴,由于兵力过于悬殊,东吴内部立刻分成两派人马:
一支是以老臣张昭等一帮文臣为主的主降派,天天和孙权说:“千万别打,这实力相差太悬殊了,别以卵击石啊!”
为什么?因为投降之后,这些文官依然可以每天吃香的喝辣的,该做什么官继续可以做,投降当然是更好的选择。
而另外一支呢?
是以周瑜等一干武将为主的主战派,他们就整天劝孙权:“你父兄创业不容易,大好的江山不能拱手让人啊,我们有长江天堑,可以一战!”
为什么?你想嘛,武将那是靠战功立业的,不打仗就投降,那还有什么价值?
你看,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立场,彼此的利益诉求不同,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所谓“正确”的选择。
所以,所谓的“正确”都是相对的,除了客观事实之外,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确”。
那怎么办?
你该如何衡量眼前这件还没有做的事情的“正确性”呢?
答案是:这件事能带来的“社会总收益”为正。
什么意思?
就是你做的这件事“带来的所有好处”大于“带来的所有坏处”,那么它就是一件对的事情。
简单来说,就是这件事对大家都有好处,那么它就是正确的!
那你说:“哇,这个太复杂了,要详细分析一件事情对各方面的利弊,衡量具体得失,这里牵涉到的面太大,比如国际上对于一个碳排放的问题,吵到今天也没个结果,如果所有事情都按这种方式来分析,再让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来投票表决,那什么事都别做了!”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一件事,通常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做完整的权衡分析,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叫来唇枪舌战一番,那我们该如何快速判断一件事情是否靠谱呢?
其实,早在2500年前孔老夫子就给了我们一个心法,叫做:“三思而后行!”
不过,那个时候孔老说的“三思”是指反复思考的意思,而我在这里把它转换成“行动前你需要问自己的三个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能得到正面的回答,那这件事情大概率上就会比较靠谱,就是一件对你来说值得做的、正确的事,你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具体是哪三个问题呢?
第一问:对方能获得什么?
所有问题的思考起点应该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
大到你要创业,你要做一款产品,那你得先思考:“用户是谁?他能获得什么?”
小到你要写一篇文章,那你就得思考:“这是写给谁看的?他能获得什么?他能看得懂吗?”
你要把这篇文章在公众号发布,那你就要思考:“他希望、他期待这篇文章的出现吗?...”
许多人是不会这样思考的,他们的思考逻辑可能是这样的:“今天我要在公众号发布4篇文章,一篇是公司最近的动态,一篇是我们最近推出的一个活动,一篇是广告文案,还有一篇…不浪费推文位置,找别人转载一下,增加一下阅读量…”
用户收到后...
“这个号什么时候在我微信里的?”
“这写的都是什么东西,看不懂啊…”
“你们公司的动态和我有半毛钱关系?”
“取关…!!!”
通常,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自嗨”,自己觉得很满意,对方完全不知道你在干嘛…
你得牢记一条“定理”:你的成功都是别人给你的!
换句话说,不是你想做某件事,而是有人需要你做某件事,你做成了,他满意了,他才会把你想要的给你。
你无法自己变出金钱,你也无法独自散发出人气,你的财富、名誉、声望…你所拥有的一切,最终都是别人给你的。
因此,一切问题的思考起点,你都应该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多想想他要什么?
第二问:我能获得的什么?
现在第一问通过了,这第二问就要问你自己了,通过这件事情,你想得到什么?要钱?要名?为下一步做准备?满足自己的存在感知层?
千万别只是说:“这件事情很有意义,我们先做了再说…”
这样的话,这件事情将来很可能会无法持续,做了个APP天天谈日活、月活,你先告诉我,你怎么活?
你只有在过程中持续得到你想要的,这件事才能愉快的进行下去,不然钱少了,心委屈了,事也就凉凉了…
那你应该给自己设计什么样的回报呢?
按回报期长短的不同,可以把回报分成两大类:
打猎式的回报
种田式的回报
什么意思?
我给你举个例子,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有这么个故事:
有一个奇特的村庄,村庄内除了雨水,方圆一里以内没有水源,所以,村内用水一直是个问题。于是,村长就找了2个人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人叫艾德,一个人叫比尔,并与他们分别签订了送水合同。
艾德签完合同后,就立刻行动了起来,他买了2个大桶,每天从一个1里以外的湖泊中打水并运送到村庄。
虽然他每天起早贪黑很辛苦,但是很快就赚到了钱,他很满足...
而比尔呢?
他签完合同后人就跑了,消失了!
去哪?村里没人知道...
过了半年,比尔带了一个工程队回来,并开始在湖泊和村庄之间修建一条巨大的不锈钢水管!
原来,在这半年里,比尔拿着这份送水合同,写了一份商业计划书,找到了几个投资人融了一大笔钱,并且成立了公司,雇佣了职业经理人来帮着自己打理,这次回来,他打算在村庄里建造一个供水系统!
一年之后…
比尔的供水系统终于建成,并且以艾德供水价的四分之一,开始为村户们24小时不间断的供水,村民们欣喜若狂!很快,比尔的供水系统便进入了这个村庄里的每一户人家…
艾德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啊,于是他把自己俩儿子叫来帮忙,水价也降低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但是,这个时候三个人就算累死,也已经完全不是比尔的对手了,这份事业很快便已无法维持…
当艾德还在哭天抢地的时候,比尔又开始思考将这个模式复制到更多的村庄,乃至推广到全国!
多年后,比尔就算每天躺在床上刷韩剧,收入也能不停的增加。
而后来的艾德呢?
他依然在温饱线上,为每天的生计而拼命工作...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一开始艾德才是领先的那个人啊!
那就是因为他们要的回报类型不同:
艾德要的就是“打猎式的回报”
打猎是怎么样的?
就是早上提了一把枪出去,看到一只兔子,抬手把它打死,晚上就能有肉吃,整个回报期很短,你付出努力,很快就能有回报,当下会很爽很满足。
打猎的人更在乎眼前的得失,一旦发现有赚钱的机会就会扑上去争夺,就像艾德,看到卖水能赚钱,提了两个桶就往河里冲。
比尔要的就是“种田式的回报”
种田是怎么样的?
它需要春播秋收,就是你做的这件事,当下可能不会马上就给你带来回报,甚至还需要你把很多钱和时间投入进去...
但是,你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产生积累效应,它们会在未来给你兑现更多的回报。
就像比尔,他想要建造一个供水系统,这件事的结果很好,但是它没有办法一下子建成,前一年半的时间,每天都需要砸钱,一分钱收入都没有,还会面对无数的质疑…
而只有当这个系统建成,从村户家里的水管里滴出第一滴水开始,他的回报期才正式开启,当然,这个时候的回报,就远超这一年半以来一直都在勤勤恳恳的艾德了,这个“供水系统”就是比尔种下的庄稼,如今丰收的时候到了。
打猎式的回报 vs 种田式的回报
那么,这两种方式哪种好呢?
你可能会说,这个故事不是已经证明了“种田”的模式更好吗?
其实不然,比尔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的“供水系统”建成了,可如果最终没建成呢?
开发到一半资金不够,烂尾了;水管质量不过关,系统崩了;系统建成了,村民们却要集体搬迁了…那比尔就会成为人们口中的笑话,变成个失败者,余生都要用来还债...
所以,孰优孰劣,我们并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而是要透过这个案例,理解这两类回报的不同,要学会在不同的阶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回报类型。
打猎式的回报,它的好处是当下立刻就能有收益,也更自由,可以随时换方向,但缺点是长期收益缺乏增长性,十年如一日的终日劳作,以及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今晚可能就得饿肚子,而且如果这个地方的猎物打完了,你还得换个地方...
比如很多打工者的心态其实就是在追求“打猎式的回报”,他们关注的是自己每个月到手的工资,不管公司好不好,总之我的付出要有回报,如果公司没钱了,给的回报少了,让我不舒服了,那我就换个地方继续打猎…
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打猎的技能“确实提高了,从原来每个月能打5千元,到现在每个月能打2万元了。但是,一旦遇到类似公司裁员、倒闭等“恶劣天气”,他们就不得不面临短时间内“无猎可打”的局面,然后开始寻找下一块猎场…
种田式的回报,它的好处是在成型的时候收益会非常大,但缺点是前期的过程会非常煎熬,建设期很长,庄稼还没有长成熟,你可能就饿死了;或者在过程中遇到了天灾人祸,所有努力付之东流;又或者土地和种子选错了,这是块贫瘠之地,种子很劣质,奋斗了一年,最终啥都没有…
比如大部分互联网的创业项目都是“种田式的回报”,开发期没有收入,软件上线后还是没有收入,除了每天砸下数不清的运营成本,过程中还得与无数的竞争者斗智斗勇...只有当用户数量突破某个临界值之后,才开始会有第一笔收入!
而这个时候,低头一看,脚下已经尸骨成堆....你,成为了一名幸存者。
因此你看,两者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有着各自明显的优缺点。
那你该如何选择呢?
如果未来变数比较大,你手上又没有足够的“存粮”,那你就得先做有“打猎式回报”的事情,不然你就会活不下去。
但是,天天打猎,你就没有时间去种田,你就会永远在打猎,看似很自由,其实完全没自由...
想要脱离这种状态,让自己的财富和事业获得一次跃进式的发展,你就必须要获得至少一次“种田式的回报” 。
贫富差距加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富人一开始就可以去做“种田”的事,而不用担心每天的口粮,一旦做成,财富就能有一次大的跃进,然后就能有更多的存粮接着去播种另外一块“农田”,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普通人如果切换不到这种“种田”的模式,就会终身为每天的口粮而忙碌。
那具体该怎么转换模式呢?
第一步:积累存粮
打猎的时候,你要有意识的开始积累“存粮”,为之后种田做准备,别做月光族,这不是为了存钱,而是为之后的大动作做准备,这里的“存粮”不仅包括金钱,也包括知识、技能、人脉等。
第二步:变换模式
当你有了一定的“存粮”之后,就可以开始留意市场中的机会,一旦发现了好种子(比如说好的创业项目),遇到了好土壤(势能高地),你就可以迅速变换成“种田的模式”。
第三步:活到秋收
“种田式的回报”最怕的是中途夭折,还没等到秋收人就饿死了。因此,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就是让自己活下去!
你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再去借点粮食,也就是通过融资、合伙,把过程中的风险分摊或转移出去;过程中,你要悉心照料这片“农田”,让它免于各种灾害的侵扰,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如果过程中断粮了,实在饿得不行了,别硬撑,回去打猎,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然后,静静的等待丰收季的到来!
第三问:时机到了吗?
有了前面两个问题做支撑,这件事就已经是个双赢的局面了,成事的基础已经具备。
但是,万事俱备,你还欠一股东风!
东风是什么?
东风就是时机,对自己有利的特定时间段,时机不对,好事也会变成灾难,就像赤壁之战,如果所有条件不变,只是这风向变成了西北风,那会是什么情况?
“火烧连船”就变成“玩火自焚”了...
所以,这时候你要考虑,“现在”做这件事情,赢的概率是不是最大的?
就像我们开头说的“子弹短信”,它就选错了时机,如果它早生6年,花同样的钱,以同样的速度增长,也许它已经成为一款国民级的应用了。
那什么样的时机才是适合的呢?
就是你能“顺势而为”的时候!
如果你知道某件事情的未来会如何发展,你就能顺着它前进的方向去行动,你就能事半功倍,就像是坐上了顺风船,你能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回报。
具体该怎么做呢?
注:关于如何找到趋势,如何顺势而为,我们在专栏第9课《未来世界给你发来的信号》里已经详细讲过,如果你有点忘记了,可以点击此处回顾复习一下,这里我再简述一下。
第一,用“点线面体”分析框架分析现状,看清目前的形势;
第二,找到“势能高地”,要么成为它的一部分,要么让它给自己赋能;
第三,如果找不到势能高地,也没有“外力”相助,那你就要学会蓄势待发、伺机而动。
并不是每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都得现在就去做的,有时候时机没到,你就得等,你得能耐得住性子,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是熬到时机成熟后的顺势一击拿下的,比如你必须得等到情过三年,酒过三旬,音乐响起,掌声鼓起,你才有信心顺势掏出戒指向女友求婚,一举把她拿下!
三思而后行
这三个问题像一个等边三角形,是一件事情是否靠谱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何一边,它都不值得你去做。
对方不能获益,市场就根本不需要你,这是一切的基石,你能成功,不是因为你有多厉害,而是有人需要你;
自己不能获益,你就根本坚持不下去,要么中途你会放弃,要么最后你会饿死;
时机不够成熟,事情的成功率就太低,早一刻太费力,晚一刻费力也没用;
当你能把这“三个问题”都认真的思考一遍,那么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就会比较通透,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是决定去做,那么它在大概率上就是一件“正确”的事,是靠谱的。
下一步,你就应该开始着手把这件事情落地。
📌 二、如何实现?
把以上“三个问题”想明白之后,你就能马上开始行动吗?
还不行!
这三个问题只是告诉你这件事靠不靠谱,值不值得你去做,但并不代表这件事你可以做成…
从一个好想法,变成一件可实现的事情,你还需要画出这件事的“三条线”,这“三条线”就像是你做这件事的说明书,告诉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具体该怎么做。
第一条:基线
这里的“基”是“基础”的意思,基线就是指你目前做这件事情“马上就能用的能力和资源”,具体行动的出发点应该是围绕你的“基线”开始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你说你有个想法,现在就差一个投资人和程序员了…”
但是你没有这方面的资源,你就不能从“先拿到钱”这个目标开始,因为这不是你的基线。
那什么是你的基线呢?
比如你的想法是做一个生鲜水果平台,让用户可以用比普通水果店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新鲜、更安全、品质更好的水果。
之所以你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你和一个果农关系不错,他可以小批量、低价格给到你新鲜的有机水果。
但是你目前没有钱,开发不了APP,做不出这个平台,怎么办?
那你可以先用微信群啊,这是你目前马上就能动手实现的事情,用户在微信群里下单,你去果农那里拿货,这生意不就可以开始跑起来了吗?
“建微信群、从果农那里直接拿货”就是你做这件事情的基线,你可以用这个“老土”的方式把生意先做起来,把数据先跑出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如果真的不错,那么这个现成的“业务”和已经跑出来的“数据”就是你的“新基线”。
然后,你就可以用这个“新基线”再去融资,这样就会容易很多,即使在短时间内你融不到钱,你心里也不会慌,至少业务还能继续做,钱还能继续赚...
从基线出发的“虫妈邻里团”
上海有一个叫做“虫妈邻里团”的社区生鲜电商就是这么开始的,2014年的时候,美女“虫妈”开着特斯拉,在自家社区门口开始卖水果,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由于大家都是街坊邻居,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信任基础,邻居们都纷纷加入了她的微信群。
具体的运营方式就是:邻居们先在群内下单,虫妈根据她们的需求,再去找果农采购,这样可以去掉自己的库存压力,并且之后量大了,还可以跟果农谈到更低的价格;由于用户都是邻里,大家都住在附近,水果可以送到指定的地方,街坊邻居们自己过来领取,这样既能大大降低配送的成本,又保证了水果的新鲜度。
模式验证成功后,虫妈邻里团就将该模式大量的复制,短短1年,他们就拥有了300多个微信群,服务2万多户家庭,每户家庭每月的客单价平均在750元左右,虫妈邻里团成为了中国当时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那1%的盈利者,后续她们也完成了融资,目前的发展非常不错!
所以,再大的目标,你都得从自己的“基线”开始计划。不然你就会感觉这件事还飘在天上,做的时候会发现效率极低,事情的进展非常缓慢...
比如我自己,前段时间在做专栏第一季语音课程的时候,就错误预估了自己的“基线”,导致了重大的“效率事故”...
我错误预估“基线”而导致的“效率事故”
当时我觉得自己做语音课的“基线”很不错,不就是语音课嘛,我讲了10多年的课,课程的内容又都是现成的,我天生的声音条件也不错,感觉这个事对我来说太容易了。
但是,一旦开始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文字稿不是录音稿,录音的表达方式和文字的表达方式完全是两码事,文字稿得全部重改;演讲是对着几十上百人的说话方式,不适合用来录音;而且我的声音比较低沉,平时说话和演讲的时候,为了让大家能听清楚,我已经习惯性“吊着嗓子”用比较尖锐的声音说话,而用这种错误的说话方式来录音的话,缺点就会被放的很大,声音会很难听,而且气息很不稳定...
后来我才知道,说话得用气,得气沉丹田...可是,方法是知道了,但这个是技能啊,我没有办法一下子就掌握,比如我刚开始用气录音的时候,会感觉“太虚”完全没力气,像午夜电台,完全不能用,没办法,只能重新开始“学说话”...
总之,以前的经验几乎都没办法直接派上用场,原定的录制计划全部得推倒重来,最终导致制作的时间比原计划长了三倍多,这就是对基线错误预判的后果...
因此,如果你发现电脑慢,想要提速,怎么办?升级软件?提高手速?还是怒砸键盘?
最大的可能,是你电脑的硬件可能已经落伍了!
而硬件问题是不能用软件来解决的,如果你目前的“基线”还无法支撑你开启当前的这件事,那就不要勉强上线,你得想办法先提高自己的基线,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二条:边线
如果你看过类似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比赛,你就会发现,这些比赛场地都会有自己的“边线”,“边线”是什么?
“边线”规定了运动员的活动范围,比赛必须是在“边线”内进行的,一旦越过了“边线”就会被判定为“出界”或者“违规”,那么“越界”的这一方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你做事情也要有自己的“边线”,你的计划和行动是不能越过这些“边线”的,不然你也会受到对应的惩罚。
那么,有哪些“边线”是你不能逾越呢?有三条:
理论边线
它是指目前技术条件下的理论极限。
比如最快的速度为“光速”(约等于30万公里/秒),最低的温度叫“绝对零度”(约等于-273.15℃),这些在目前人类已知的技术条件下是无论如何无法突破的。
因此,你需要知道“你正在做的这件事”有没有可能存在“理论极限”?
知道极限的存在,你就不会异想天开,企图去制造什么类似永动机的装置了,你就能节约下大量做无用功的时间,人生的整体效率自然就会更高了。
2. 能力边线
除了理论极限之外,你还得知道自己在一定期间内能达到的水平极限,换句话说,你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你得有自知之明,这个很重要。
你是不是会觉得,这个我一直都很有自知之明啊,但其实真的能认清自己的人并不多,不信你可以去问问身边开车的人,问问看他们感觉自己开车的水平如何,我猜绝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至少都超过了平均水平”,但你知道“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多数人都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到,比如某个普通的投资者,企图通过“深入研究股票市场,学习炒股技巧”来击败市场;比如某款设计精美好用的社交软件,妄想颠覆已经形成网络效应的社交巨头…
这些有没有可能?
当然有可能,只是这些对你能力的要求太高了,如果你还是个小白,甚至是市场中上游的水平,你想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能做成这些事情的能力值,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你的能力会增长,它们对你来说未来也许会变得有可能,但不是现在!开始的时候,你得着手做所能及的事情。
3. 法律边线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线,某件事情有再大的利益,哪怕看上去还很道德,但只要触犯了法律,你就不能做,因为这也许会伤害更多的人!
比如前段时间有一部很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男主程勇做了一件“利润可观且很有道德”但却“违法”的事情,就是走私并售卖“印度仿制药”,他让很多身患绝症却吃不起正品天价药“格列宁”的患者获得了新生,成为了大家心中的“药神”。
感性上来看,他应该被所有人支持,因为他虽然犯了法,但确实因此救了很多人的命,甚至最后赔本卖药,感动了无数的观众。
但是,之所以这个药那么贵,并不是因为药企黑心,而是现在要研发一款新药的成本太高了,平均每款新药需要投入几十亿美金、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成功上市。
因此,像格列宁这种针对“发病率较低的病种”的药品,想要在专利保护期到期之前,尽快收回研发成本甚至有一定的利润,就必须提高售价,这样才能保证药企的良性运转,他们才能在未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更多的新药,造福更多的人。
而一旦无视这条“边线”,允许假药横行,短时间内确实救了很多人的命,但却切断了药企继续研发新药的动力,甚至会让药企破产倒闭,导致更多的病患未来将无药可吃,最终伤害了整个社会中的更多人。
第三条:路线
找到“基线”你就有了起点,画好“边线”你就不会异想天开,而想要让你的事情真正落地,你就得从“基线”出发,在“边线”之内,画出你的行军“路线”,它就像你去某个地点的导航,跟着导航走你就不会绕远路,你每走一步,心里都会非常踏实,因为你知道,现在离目标又近了一点。
这里有两种路线图,我们在之前的专栏课里都有详细讲过,这里我再简述一下,如果你有点忘记了,可以点击对应的课程链接,回顾我们之前讲过的具体内容:
如果目标明确,用“计划”冲刺
如果目标明确,过程中风险可控,有相关的成功案例,有可参考的方法套路,那么你就可以用“计划”的方式画出路线图,然后向目标发起冲刺,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SMART原则(具体明确/可衡量/自力可成/值得的/有时限)将目标标准化,没有目标则没有计划;
第二步: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你可以通过“加法分解”或“乘法分解”的方式,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多个小目标;
第三步:把目标翻译成任务,这一步就是把“结果”翻译成实现结果的“路线图”。
第四步:放入GTD开始执行,并开启一个PDCA循环。
注:“计划”是专栏第22课的核心概念,点击可复习
2. 如果目标不明确,用“演化”推进
如果目标不明确,未来存在大量变数,没有可参考的成功案例和方法套路,那么你就需要用“演化”的策略,慢慢向前推进,具体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开启演化的初始状态,先把你的想法变成一个“最小可用品”;
第二步:进行一次自然选择,将这个“最小可用品”放入环境中获得反馈,优胜劣汰;
第三步:做一次变异,也就是创新,有两种创新方法,它们分别是:重组式创新和突变式创新;
第四步:把这一轮的成果遗传到下一代中,然后开启下一轮的演化循环;
注:“演化”是专栏第23课的核心概念,点击可复习
始于基线,远离边线,忠于路线
当你能画出这三条线,你才算是把飘在天上的想法给拽到了地上,这个想法对你来说,才是可实现的。
始于基线,远离边线,忠于路线。
只有这样,你才会心里有谱,你的动作才会靠谱,最终的结果才不会离谱。
也只有在这3条线的共同限制之下,你的“加速”才能真正的提高效率,才能成就一件又一件的大事!
所以你看,所谓的效率,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快,而是在许多限制条件和规定动作下的极致发挥。
好,画出这3条线之后,下一步你就应该全速奔跑了吗?
还不行!
为什么?
比如你和别人百米赛跑,大家的目标是确定的,也都在边线之内规矩的比赛,但是你的起跑线设在了“0米处”,而对手设在了“50米处”,当发令枪一响,同样的速度,对手肯定比你先到达终点!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作弊吗?这不是不公平竞争吗?
对啊,谁和你说现实世界是公平竞争的呢?
同样的事情,处在不同“基线”上的人,达成的效率就是会不同啊!
因此,你想要提高效率,那么在全速前进之前,你还需要做一步关键的动作:提高基线。
在正式比赛之前,你得让自己获得一些“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先把自己从业余选手变成专业选手,这样,你才能在正式比赛中拥有更大的胜算!
别指望什么“以赛代练”,这在体育比赛中也许行得通,但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许多比赛的参与机会往往只有一次,输了,就是输了,而且代价高昂!
好,那你该如何“抬高自己的基线”呢?
这个,我们下节课再说~
📌 小结
本课是《从梦想到财富》下半学年的第一课,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要进入专栏的实战阶段,也许你已经发现了,在这一课中,包含了不少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如果说之前学习的都是武功招式、技术动作,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将他们组合成一套套拳法,开始步入江湖,大展拳脚!
今天,我们学习了提升效率的基础:
所谓效率,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快”,你的一脚油门,也许并不会让你取得领先,而是会让你撞上南墙!
因此,在提速之前,你必须先做好另外两件事,它们才是你成事的前提、效率的基础:
三思而后行,确保目标的正确。
一件事情值不值得你去做,你得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对方能获得什么?
你所有的成功,最终都是别人给的,因此你的思考就得从对方的需求出发,这是一切的起点;
2)我能获得什么?
自己有回报,这件事才能持续,回报分成两类:
a)打猎式回报,优点是当下就有收获,缺点是缺乏增长性;
b)种田式回报,优点是成型后收益巨大,缺点是中途容易饿死;
你想要让自己的财富或者成就实现质的飞跃,就至少得获得一次“种田式的回报”,你可以通过“积累存量、变换模式、活到秋收”这三步来实现。
3)时机到了吗?
事欲善其功,必先顺其势,时机不对,费力不讨好,你得按我们在第9课里说的方式,找到“势能高地”并顺势而为。
2. 画出三条线,让事情能够落地。
一件事情能不能做成,你得画出三条线,它们是你行动的说明书:
1)始于“基线”:
基线是指你目前做这件事情“马上就能用的能力和资源”,你的行动应该是从“基线”出发的,有了基线,你就知道该做什么;
2)远离“边线”:
边线规定了你的活动范围,一旦“出界”你就会受到惩罚,边线有三条:理论边线、能力边线和法律边线,有了边线,你就知道不该做什么;
3)忠于“路线”:
路线就是指向目标的导航,跟着导航走你才不会绕远路,有了路线,你就知道具体该怎么做,有两种路线图:
a)目标明确的时候,用“计划”冲刺;
b)目标不明确的时候,用“演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