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陆续读了几本书,还没有读完,分别是《好好说话》、《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看似不相关的书,前言部分,都不由自主的说到了怎么去面对失败,以及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如智者谆谆劝导,娓娓道来做人的一些浅显的道理。我还是很乐意去学习智者看待人生的态度。也被这种气度所吸引。正好又在阅读《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以历史大局观去看待乾隆的一生,发觉即使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君主,他也依然还留下很多的遗憾,并且给后人留下很多隐患。在世间的长河里,我们一生无所不是在对自己的人性和心性进行较量。每一次的转折,完全是由自己的心所决定。即便是对自己要求甚高的乾隆皇帝,最终晚年,把优点前进一步,突破分寸,转化成缺点。而缺点则往往变本加厉,从抑制收敛状态变成肆无忌惮。这也很容易理解,前期所压抑的欲望,总归会穿破欲望的牢笼,如喷井迸发,不可收拾。智慧如斯的乾隆都不可幸免的掉入自己人性的深渊。我们又如何走出人生这座修炼场的深渊。唯有不断修行,试错,反复修正,朝着自己所向往的目标前进。
人生的路不是由一次考试决定的,但每一个境界中都能够历练自己的心,通过这个过程收获的内心成长,才是对更长远的未来最有价值的财富。——《好好说话》
在我高考那年,比我高考成绩好的比比皆是。但是以毕业这些年的成长来说,未必得高分的朋友或者得低分的朋友,就是在那次分数后成为分水岭。成长是一个连贯性的过程,就如同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内在的动力是一切的契机。特别想到教育孩子,我们总是急功近利。学习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是实际上学习对家长并不重要,而是对孩子很重要。只有孩子自己认为学习重要,孩子才会有动力努力去学习。内心的成长才是我们最该关注的地方。
今天看到文章,提到一个高学历的女子沦落成家庭主妇,不思进取,无心在社会贡献价值。现在提到成功,都是以金钱,地位来衡量。而我却更愿意以内心积极向上来看待成功。即便于普遍价值中的成功距离甚远。说到这个女子由于脱离社会,不想再进入社会去打拼。近况甚糟。如果她满足于现状,并且一切关系和谐稳定,其实我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作者提到她的爱人,也建议她进入社会,以补贴家用。其实这说明这种和谐状态已经打破。她需要以勇敢的心再次进入社会。但是她选择了逃避。这才是我认为的失败,因为她无法面对的社会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她并没有收获到内心的成长,而是选择了逃避。
如果有愿力,受苦就有意义,苦就不再是苦,而是生命的庄严。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忍耐苦、对抗苦,而是转变内心的知见。——《好好说话》
这句话也是让我深深触动,并且却以为是的。
什么是愿力?①佛教语。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②泛指意愿之力。
我理解愿力的就是内心深种的希望。受苦有意义吗?你是怎么看待?
我的母亲因为心脏病,早早在我十一岁的时候就去世。年少的我,早早就开始了自己照顾自己的人生。没妈的孩子像个草。我如果一直以受害者的角色看待自己的人生,估计这辈子我都是郁郁寡欢的。而实际呢?我并没有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而是很平静的面对生活的苦难。造就了自己自立自强的心态,并且很能洞察别人的情绪。独立的好处就是自己一直人生自己做主,很少有过家庭冲突。甚至还觉得这段年少经历,让我比同龄人成熟太多。这也没什么坏处,少走了很多弯路。
心不同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不同。
人生的一切境界都是为了让我们成长。顺境如水,滋润内心;逆境如火,煅烧烦恼。水火相济,人生才能由充满杂质的矿石变为纯净的金子。——《好好说话》
人生就是成长。就是这么简单。我很少看到有一辈子顺境一帆风顺的人生。也很少看到有一辈子都是逆境无法翻身。
人生就是顺逆境交替出现的。水火相济,适者生存。所有的真知都是在错误和失败的试错下成就的。
没有死亡,谁人能珍惜时间的珍贵。没有痛苦,我们又怎知快乐幸福。自私冷漠让我们尝尽苦头,无私奉献和热情,又让我们心头一暖。
没有经历逆境的成功,缺少沉淀的厚重。轻而易举得到和千辛万苦得来,真的是千差万别。
失败绝不是无用的东西,反而可以认为是值得高兴的事。没错,失败就是机会。甚至可以断言,失败才是万事的开始。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去试着看清失败的本质,一失败,就在放弃、停止,抑或在否定声中停滞不前。好不容易迈出了一步,在仅仅得到了一两个不好的反馈时就终止了,这才是真正的可惜,而这样的情况很多。殊不知,捡拾每日的失败,灵活利用它们,才会令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生得到成长。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
捡拾每日的失败,灵活利用它们,才会令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生得到成长。
这就是我最想记录的事。
不在相同的地方摔倒两次,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作为,不去总结,不去反思。
我最近在总结自己之前育儿也好,生活也好,很多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以及相当失败的地方。
面对自己的失败确实不容易。但是一旦接受失败。一切就变得不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在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偏离了我希望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的初衷。最初焦虑伴随我。后来我反思到自己的不足。父母用力过猛也不是一件好事。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人生。我们只需要提供一个框架。其余的,还是需要孩子自己经历成长。你不需要替代孩子的想法,而是去理解接受孩子的想法。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接受自己内心的欲望,历练自己的内心,从容面对逆境,时时反思,并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愿自己也能水火相济,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