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说的是温度,我们似乎很在乎自己生命的温度,生活的温度,我们也很希望能得到暖暖的感情,暖暖的生活,所以才有那么多暖男、暖心的歌曲,心灵鸡汤被追捧。
貌似我们并不清楚生活的温度来自哪里,温度会自己出现吗?温度暖和自己,暖和别人,但它会源源不断么?
前几天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专注,大S在看到自己的女儿用高级口红在墙壁上胡乱作画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制止,而是蹲在孩子的身边,把口红握住,轻轻地跟孩子说:“画完了么?画完了的话,妈妈要把它收起来了。”很小的一个举动,引起广大网友的一致好评。
我想生活中,如果平常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暴殄天物 ”很难不发脾气,说不定在怒斥小孩子的同时,还会推搡小孩子一把作为惩罚。而大S的理念是:“我不能按照大人的方式去要求小孩子,这样会影响她的创造力。”这样的话一定是来自一颗柔软的心,一颗对孩子关怀备至的心,一颗细致观察又耐心呵护的心,正如大S曾经在一次做节目的时候无意说出来的一句话:“我不可以在小孩子面前大声说话,要温和地跟他说话”。
一个妈妈能做到如此贴心,做子女的当然是十分幸运。想想我们在照顾小婴儿的时候,我们会用胳膊内侧为它的奶瓶试温,用温度计给他的洗澡水试温,用下嘴唇轻碰他的勺子为他喂进嘴里的食物试温,甚至用湿巾擦拭他的小屁屁的时候,我们都要先将湿巾加点温度免得他着凉,希望他接触到的东西是有温度的,是暖暖的,让孩子暖暖地幸福着。
慢慢地,孩子长大了。父母与孩子之间从无声世界的静默,到了呀呀学语时不时让人惊喜的冒话,我们之间有了交流,用彼此的声音,夹杂着我们的态度,逐渐多了好多好多要说的话,而这时候,我们往往忘了给自己的语言试试温度。
在一点一滴的语言里,维系着我们大多数时候的关系,你是否在意过你的语言,是让亲子间的关系升温了还是使之降至冰点。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话能让孩子幼小心灵受到很大的挫折,让他心灰意冷。
一则新闻,初中的女孩子离家出走了,父母很是不理解,明明自己女儿平时学习在学年组名列前茅,而且从小到大很少让自己操心,怎么说走就走了,一点征兆都没有。直到看到了孩子出走之前留下的一封信,父母才看到了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孩子说自己有七八年晚上睡不着觉了,现在不想学习了,也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
想必,生活中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照顾,疏于沟通,更谈不上语言的温度。本以为父母会反思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给女儿多一些关注,关注其内心世界,帮其疏导,为其化解心结,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多联系,然而,父母在面对记者镜头的时候,说出的话让人咂舌:只要女儿肯回来,她跟我们永生不见都可以。想想让人叹息,直到最终孩子依旧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的关注,温暖的语言,温暖的态度。
一个人,如果想健康地成长,心灵温暖来自于他的内在。我们也只有慢慢地,用心地,在日常生活中,在一言一行中,把来自父母的呵护、关爱,都融化在语言,态度中,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孩子,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才会得到充分的滋养,内心的富足,有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自信去爱自己,爱别人,进而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