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习惯说》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大家在小学的时候就曾听到过,意思也非常容易理解,一个房间都不打扫怎么能打理天下呢?这句话的逻辑先撇开不谈,许多人他已经成功了,但是他只会自己专业的东西,对于道路的两侧的构成却一无所知,或者接触很少。那为什么古人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这段话出自于朱熹编订的《大学》,从这里就可以看的出来朱夫子对于许多儒家的概念都解读过深了。比如格物与致知,儒家的书籍里面根本找不到对于这两个词的解读。于是朱熹就擅自把这两个词给解释了出来并编订成册,这样的改字解经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但好在朱熹死后成为了圣人,不然这一千多年来的谩骂声可够他受了的。
之前的文章说过,我以后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讲一讲程朱理学的世界观。
宇宙起始,万物都不存在。无天无地,无日无月。无边黑暗,唯有阴阳两气,如水如火,一明一暗。两者交替,于是火为天,水为地,万物成型。万物皆有阴阳,屎尿皆含天理。只要你认真的去“格”,就可以寻找到万物之间的天理,或者叫做本质。
如果这样解释的话也会发现许多漏洞,如果我要从一个苹果里悟出本质来,那么怎么看也就只会看到一个椭圆,这时候朱老夫子就会跳出来对你说:“那是因为你不够认真,心不够诚。”如果用现在的视角来看,苹果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对人体非常有好处,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吃苹果来保持健康。但古人没有这样的思维,所以王阳明在经历“格竹子”一事之后,对朱熹的那一套理论不屑一顾。
其实心学与理学两者之间的战争已经由来已久了。理学需要非常多的理论做支撑,心学则不同,心即理没有理学的那么多繁文缛节。王阳明的弟子曾问过他:“既然心里想的就是天理,那么我们学习的程朱理学岂不是没有用了?”王阳明的回答也很干脆:“是的。”那弟子继续追问道:“比如孝呢?我们心里想着要孝顺父亲,如果你不学习礼的话,怎么孝呢?”王阳明答道:“只要你心里想着父亲,时时刻刻把他挂念着,自然就懂得如何孝敬他。”由此可见,心学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人人都可以学习心学并且也没办法检验学习的成果。与此相比,理学则不同,它对许多东西都有一个既定的答案,你只需要回答出它给出的答案就行,每个人的天赋、努力程度在这上面就可以体现出来。
《大学》里的“八目”分别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两个格物和致知这本书中并没有给出解释,是朱熹擅自改字解经改成现在我们所理解的这个意思。诚意与正心都是一个君子一个统治阶层必备的一项技能。而后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不像字面意思理解的那么简单。
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者经常看我文章的人都应该知道,周朝早年是一个宗法社会,想要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下去就必须处理好自己与每一个人的关系。如果大臣和小兵有了矛盾,周围的人都会劝他们,每个人都退一步海阔天空,小兵给大臣道个歉就完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侄子与叔叔之间的关系,都是一家人何必这么计较。孔子就生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所以他一生都想要“克己复礼”,想要恢复的就是这种大家庭。但很可惜并没有如他的愿。
所以在那样的社会结构下,你如果能好好经营你的人际关系的话,自然而然的国家也就治理好了。国家治理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当然,首先你得要把自己给管理好。儒家的“慎独”也就讲的是这个,哪怕是你一个人你也必须要做一个君子。从前有一个人早上的时候对他的妻子毛手毛脚的,他的妻子一把推开了他:“床上夫妻,床下君子。”作为一名君子,即使没有人看见,你也不能够懈怠。
逻辑就是这样,就拿这个例子来说,扫屋就是修身,做不到修身就做不到齐家,做不到齐家也就治不了国,也就自然不能够平天下了。按照这个逻辑,一屋不扫何谈平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