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在地铁里,都会看到人们注视着自己的手机,而自己也一天到晚仿佛离不开手机。
有的时候放下手机,就会感觉一个人。
01
孤独和寂寞有时候总是生长在一起,但就像刘若英说的,“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则是一种负面情绪。”
它们会在一个人的时候涌现出来,比如和刘若英对谈的卢广仲,他就谈到,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回家了,就他一个人在学校,而那天恰好是他妈妈的生日,他就感到寂寞感。
这样的感觉我们似乎都不太陌生,很多朋友在大学的时候,都会因为朋友都有事情,而出现一个人吃饭的局面。他们告诉我说,最初,他们的内心总感觉到寂寞,不好意思独自坐在饭桌上,毕竟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同伴们一起吃饭。
这样的寂寞,就像刘若英总结的一样,寂寞是“你以为应该要有却没有的状态”。而刘若英的电影《后来的我们》和纳兰性德对亡妻的思念就是寂寞最好的例子。
《后来的我们》里,林见清以为小晓会跟他一辈子,结果她走了,他变得寂寞了;纳兰性德对已故的妻子,感慨“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当初的场景历历在目,而夜间再也没有妻子入怀,只能辗转反侧。
图片来自网络
他们活得很寂寞。
但是,当我们能善于独处的时候,专注于忙碌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突破寂寞的状态,转变为一种舒心的孤独。
那个保送去清华的小伙伴,不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她一个人跑步,一个人去图书馆,时而一个人出去逛街。
她告诉我说,“其实,起初有点不适应,但后来,我特别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我能专注自己的事情,而不被打扰。大家都要在的话,我反而想跟大家说说话。所以,我很多时候都一个人跑去图书馆的角落里,享受自己的读书时光。”
02
大概独处久了,都会经历过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起初也许会看似有点难受,但后来都会在独处中找到快乐,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能力。就像和刘若英对谈的玛莎说的,“与其说是难受,不如说那是一种突破的过程吧。”
而在独处中,感到安静闲适不失为一种突破。
我们也可以像玛莎上学一样,在租的房子里,听听歌,看看书。实在不像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就骑着自行车出去转转,再回来,继续独处。
这样的生活,是十分惬意,不需要感受来自外界的羁绊。
我有位朋友,她每次特别难过的时候,要么是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写字,要么是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往。
图片来自网络
她说,“每当我感觉不被打扰的时候,内心的一切悲伤就会消失,仿佛世界就剩下我一个人,我无需在意任何人的看法。又或者一切的人将离我而去,我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但大多数我们,也许会缺乏这样的机会,我们需要时常面对来自微信、邮件等各种网络信息骚扰,有时候又不得不在线。
很多人都会一直看着手机,生怕错过什么机会,或者大新闻。
而随着我们花越来越多的时间放在网络上,在现实生活中的时间自然就会少了。
很多时候,就会真的出现和刘若英对谈的陈绮贞所说的状态,即“以前你的去找独处的机会,现在只要离开网络与社群,某种程度就是一种独处。”
这时候独处就变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我们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同时,还给自己时间让自己成长。
尤其是在我们处在人生的上升期时,我们需要独处,占用时间去创作,去学习,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03
刘若英会花时间静静思考,自己要演的戏,自己将要在舞台上唱的歌,还会独自一个人默默写作。
那些在岗位上取得惊人成绩的,大多也是有借独处提升自己实力的时光。他们会总结自己失误的地方,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这也许就像刘若英对谈的林奕华所说,“因为孤独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思考,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对于刘若英来说,独处的意义不限于创作、思考等。
独处更意味着一种自我选择的权利。她谈到第一次意识到独居,是真正自己去买牙膏,这让她感觉到了选择。
这样的独处突破了家人的羁绊,也许就好处来说,陈绮贞的例子更加适合。
她自己住在家里的时候,创造特别不方便,总是被打扰;半夜的时候外婆会打电话给她说让把冷气打开。在家,她几乎没什么自由。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陈绮贞搬出去住之后就好多了,生活也变得舒服很多。
这种独居意义上的突破,可能很多时候也会带来弊端。就像刘若英描述的,一个人的生活也许摔跤了,不会有人来扶你,家里也不会有人替你锁门等等。
总体来说,孤独并不代表寂寞,反而让人有很多突破,比如在孤独中找到快乐、在孤独中提升自己、在孤独中更加舒适地生活等等。
但生活总归会有人来干扰我们,比如我们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