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容易在朋友跟我们说一些她的伤心和委屈的时候,去安慰她:“这些事不算什么,不要太在意了,哪个家不都有本难念的经,忍忍就过去了……“
办公室来了一位长着自来卷头发的中年妇女,我问她:“你的头发是自来卷吗?自来卷多好啊,省去了很多烫头发的钱,理发师都要失业了!”对方却不以为然,说:“这头发太绒了,整天乱糟糟的,我都烦死它了!”
一个埋怨婆婆怎么对自己孩子照顾的不太好的媳妇,我们想去安慰她:“她能给你看孩子就不错了,你就别挑三拣四的了……“
我们会发现这些语言特别苍白,就像雨滴落在了雨衣上,对于对方而言几乎没有一点感觉。有时候甚至还可能反感会觉得:你并没有理解到我,没有体会到我的感受,似乎在轻视我的问题,否认我的体会,我也不想再和你聊下去了!
为什么我们的好心对方却不领情,为什么这样的安慰没有效果,有时反而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呢?
我们说,“之非鱼,焉知鱼之乐?“相应的,“子非鱼,焉知鱼之痛?“我们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当然的去用我们的感受去套他,用我们的经验去评价他,用我们的理解来诠释他。当然就不可能走进他的心里,也不可能让他感觉到被理解、被共情了。
其实我们在想当然的用讲道理说服他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在那一刻当他在情绪当中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倾听和理解。那有时候可能仅仅是倾听就够了,而不是说你没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着打断他,出主意、想办法、讲道理想说服他。
就像刘老师讲课中讲到的“云手“,当对方把拳头打过来的时候,我们需要用手掌轻轻的包住它,顺着他的力量,再往前走一段,当他的力量慢慢减弱的时候,我们再把它慢慢的推回来。当对方的情绪慢慢释放,趋于平和和稳定的时候,稳生定、定生慧,他才能慢慢的恢复到理智的状态,这个时候再跟他去讲一些道理,他才能真正的听得进去。就像一个容器里面,当他有很多杂物的时候,它是容纳不进去别的东西的,如果说这个情绪慢慢的释放的时候,别的东西才能真正的装得进去。
只有我们认真的倾听,才能真正的换位体验,理解到他的感受和体会,当我们真正的接纳他这些情绪和状态,他才能慢慢的宣泄掉自己的情绪而安住在当下,才能慢慢的恢复理智,那这个时候才是我们能真正有效沟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