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以其特有的柔韧性和包容性,演绎着大俗大雅、美篇佳话,给人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品行,古往今来备受人们的青睐。
在东山岛陈城村下辖的顶城自然村凤山南麓,有三块巨石由大至小紧密相联呈一勾月牙状,并掩蔽于茂盛的灌木藤蔓之中,一棵郁郁葱葱的千金树站立于其间,顶城里人尊称这自然景观点为“石公”。
顶城原称为“碧浦顶”。据说是由南宋末丞相陈宜中之子陈元朴开基繁衍,奉南宋末丞相陈宜中为始祖。后为防御倭寇、海盗、外族入侵掠夺,明嘉靖年间,在村落的四周围砌墙体,形成城堡。因其村落的右下侧是陈城村村落,故取名为“顶城”。
寄情于物达明理,以形取意生本心。顶城的先民们坚守着这种远古的信念,视有一种正能量的暗物质依附于“石公”之上。因此,顶城人若遇上了难事或心存疑惑,就向石公请教,恳请石公为其指点迷津、排忧解难,从而,清除心结、净化心灵。昔时,因居住环境、饮食卫生落后,体制建设、生产资源的限制,本村的民村如身患疥疮、痢疾、发热、风寒;婴幼儿夜啼、脾胃虚寒等常规性的疾病现象时,患者的家属备些简单的祭祀用品拜拜石公,拜请石公施赐“灵丹妙药”,他们就在石公的周边采摘一点红、鬼针草、车前草、蒲公英、过路蜈蚣、千金树上的叶或皮等常见的青草药材,配伍成处方,或熬水内服,或捣烂外敷,可谓药到病除,十分奏效。
顶城人在民俗活动中,“拜石公”俱成他们的信仰,逢年过节和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村民们都自觉地备些祭祀品到石公小祠处“拜拜”,世代相沿不绝。顶城人认为石公有着不同于凡人的能力,庇护着这一方水土,佑福着这一方人家。 (陈清河 文/图)
* 本文发表于《漳州广播电视报》、《石斋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