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教授在她的2018年关键词中讲到了“诚、信、利、不争”四个词,如何理解这里的诚字,我觉得还是要从《大学》、《中庸》和《易经》中去找。
《中庸证释》在第一章讲完“性、道、教”以及“中、和”的概念后,在第二章就展开了对诚的讲解。在中庸证释第二章全篇讲述了诚字,可以说不理解诚字,就不能理解《中庸》,也理解不了《中庸》作为儒家心法的深刻意义。“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其中成己是《大学》格致诚正等内圣的功夫,成物是修齐治平等外王的功夫。《中庸》里讲诚,讲成己成物,就是随时有着一种成自己、成人、成物的存心或者说作为,是一种希望人家更好,这种更好包括精气神、身心灵、事业、家庭等各个方面。
《中庸》证释原文如下: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中庸》里讲: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这个一字就是诚。
而“诚身有道,要明乎善”,这里的善的意思是:有助于长养自己或别人的精气神、身心灵的行动,凡是消乏别人的精气神身心灵的就叫做恶。
在易经里讲: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继之,就是继承发扬之,在《中庸》里讲的“继绝世,举废国”当中的“继”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成全成就的意思,既然说“继之善”也就说明“善”是长成长养的意思。
既然提到善这里就要讲清楚性善性恶的概念了,这里的性不是指习性,也不是指禀性(王凤仪善人讲怒恨怨恼烦),而是指天性,就是《中庸》开篇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就是生成长养的造化枢机,这个才是道。率就是继之者善的继字,然后再生成长养。没有从这个角度说清楚性善和性恶,讨论再多也没有意义。
诚一定是内心驱动的,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从这个角度说,三达德即“智仁勇”以及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不一定是善的,也就是讲不是所有的“智仁勇”都能生成长养,我们有说妇人之仁,善柔之仁,都不是善的,而勇更是有匹夫之勇的说法,因为他们不能生成长养,所以要加上智智、智仁和智勇,这样才能发挥生成长养之功。而孔子讲的“仁义礼智信”也是同样的道理,三达德和五常之德,都不能离开长养别人的精气神,即不能离开诚。
诚:包含德性的始终,明善可以说是诚的的开始,尽性则是诚的终了。
理解了以上概念和对诚的解释,我想我们才能对陈春花教授讲的2018关键词有深刻的理解。
这就是:诚者,成己、成人、成物、长养别人的精气神、身心灵,成就别人!这种成就别人是内心的驱动,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是生成长养别人,不是提供生成长养的造化枢机,而是消乏别人的精气神,你那是恶!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我们就能够明白“道”,就可以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