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小说的艺术》中说道:“写小说则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些无中生有的才能。”《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一节,作者正是深得虚构之美。从下面几句可以看出:“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胳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力气。被武松尽气力纳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读完这几句,大家想想武松打虎的动作,他是两只手紧紧地揪住老虎的头皮,同时又用脚踢老虎的脸和眼睛。这其实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这样两个动作,即使可能,手和脚也不能同时用力。所以我可以说,作者这样写是完全虚构的。况且,武松这时候还没被武松打,仅仅是被他抓住了头皮,怎么就“早没了力气”呢?这完全把老虎写得太弱了,给武松打死老虎创造了这么一个条件。再往下看,“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这样写是不是更把老虎写“病”了?前面作者说了“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这会儿老虎没有了这三样老家本领,反而自掘坟墓,挖了一个黄泥坑。这样写只可能是作者的无中生有,故意把老虎写死,好让武松成名。
上面所引的句子都可看做是虚写,实写呢,也有。请看下面一段:“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武松心里发慌,这是实写,这个时候换做任何人心里都会慌,“打在枯树上”,指明是枯树,所以树才会“连枝带叶地”折断。这也是大大的实写。这些描写中,把武松置换成别人,相信也会有这些表现。关键在于作者写武松打虎时,往虚里写了,这样武松就好像变成了一个大力神。同时我们也别忘了,武松是醉打猛虎,喝了十八碗“透瓶香”,武松不醉也不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写?因为酒能壮胆,不喝十八碗酒武松估计就没上景阳冈,也不会视猛虎为小儿科,赤手空拳就将其打死了。这都是武松的“不怕”,人醉了,不怎么清醒了,就什么都不怕了,无知者无畏。
吴宓在《论写实小说之流弊》中有一句“小说须写由真境蜕化而出之幻境,以幻写真,而不可描摹未经剪裁渲染之实境”,移之来解释“武松打虎”一节,正好合适。
2012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