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这一篇我读了两遍。前面的部分,我沉浸在他文字描写的美上,我仿佛看见了积雪、木屋、松鼠觅食、兔子的脚印……这一连串的事物我在现实生活中没见过的,但在他的描述里,我好像真实见到了。用心体会文字,它是那样的美,抵达心灵的那种酣畅。
给我震撼的是后半部分的描写,其实更多是一些思考,写了渔民的精神和写作者的精神其实是一致的。海上的渔民几百年间延续着捕鱼的事业,不管发生了多少次海难,也有许多葬身大海的渔民,尽管危险重重,仍然在继续着他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事业。人不应当向大海低头,更不应当向生活低头。
正如作家一分钟也不应屈服于苦难,不应在障碍面前退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作家都必须不间断他们的事业,这事业是先辈们传给他们,同时代人托付给他们的。萨尔蒂科夫-谢德林说得好,要是文学沉寂了,即使只沉寂一分钟,其后果的严重不下于人民的死亡。
读至此间,我想起了周恩来同志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中国的近代为着这句话,为着这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前进奋斗,才有了如今幸福而安稳的生活。
亦想起了鲁迅先生那句:“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弃医从文,一支笔杆骂醒沉睡的人,从而使更多的人思想觉醒。
所以作家的写作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手艺,也不是一种行当,而是一种使命感。驱使着我们像穆尔塔图里和凡·高那样的创作者般,为了正义和美好去奋斗。
每一个时代,召唤与使命赋予我们的意义在时代的洪流中变幻莫测,在迷茫前路除了自己的内心的清澈,穿越层层迷雾我们是否又能坚守?这是个值得思考,又必须要我们自己明确的。写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更多的是需要沉下心来,想想清楚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时候会基于现实生活的困难选择放弃,但更多的时候是看到,还有人在坚持,便也就能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