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夏姬巫臣逃晋 围下宫程婴匿孤
此回所叙跨度较大,主要发生在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及之后数年。前589一年之内有两次诸侯会盟,主角分别为晋、楚,但没有一个是真正成功。此外有两件小事:屈巫逃晋、赵氏遗孤。
晋楚争霸与美苏争霸
先是晋国为首的鲁、卫、曹等联军,乘着鞌地战役之胜,追击齐国并与之在袁娄会盟,但此战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晋侯派巩朔前去献捷时,天子拒绝公开接见)。而且在会盟之前,郤克的傲慢态度引起了内部不满。会盟之后几年,晋国为了讨好齐国,又让鲁、卫等放弃一部分会盟成果,把齐国已经归还的侵地再拱手相让。足见此次所谓会盟充其量算是一个临时和议,跟传统上兼具权力与正义的会盟差得太远。
楚共王先前因初即位,没来得及参与晋齐大战,此时不甘丧失对中原的话语权,于是联郑攻打卫、鲁,最后“公及楚公子婴齐、蔡侯、许男、秦右大夫说、宋华元、陈公孙宁、卫孙良夫、郑公子去疾及齐国之大夫盟于蜀”。此盟因为多方“匮盟”而效力不高。冯梦龙只说“请盟而退”,公羊传直接忽略之。
值得注意的是鲁国议和的代价,一则是把公衡派去楚国做人质,这是传统的做法。但没想到过不久,人质趁楚国攻打宋国的时候自己跑掉了,这种情况(自己跑了,把祖国置于危险境地)在此前几乎没有。二则是送去木工、纺织工人等,说明楚国军事力量虽强,民生仍然较差(类似今天的俄罗斯),在文化上落后于中原。
当时的情景,类似于美苏争霸中的美强于苏。各有盟国而晋国(美国)多,晋国(美国)在总体上也有话语权的优势,而且经济实力略强。军事上,晋国重建了“六军”,取得短暂的优势。楚王在释放知、荦前与之有一番对话,最后认为楚国在晋国面前“未可与争”。
作为结果,成公二年,晋、卫联合讨伐赤狄,鲁国再次与晋国、卫国结盟。成公五年,鲁成公和晋景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郑悼公、曹宣公、邾子、杞桓公在虫牢结盟。
赵氏灭门之疑案
按冯梦龙所叙,灭门案的主谋是屠岸贾。但按左传,赵婴齐在被原、屏两兄弟逐外前曾说“我在,故栾氏不作”,意指栾书是赵氏的主要敌人。左传成公八年,说是庄姬诬陷原、屏,导致灭门。灭门时,以栾、郤两家族为主力。左传并且说,成公当时就听从韩厥的进谏,为赵武正名。而冯梦龙应该是沿袭司马迁和元杂剧的看法,认为赵武在十五年后才得以正名。不过司马迁认为当时是景公,冯梦龙认为是悼公。
“天道承负”观念下的德行与政治
事实如何且置一边,左传成公八年里,韩厥提出的为赵氏平反的理由值得一看:“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
古人重视后代的余荫(做事之前都考虑后代),如易传里说“作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需要借此导善。这也是保存在道教中的天道承负观念。佛教强调个人的因果观,道教则强调家族的承负观。今人几乎不考虑此。但无论是因果观还是承负观,都有其合理性与现实价值。在左传中的韩厥看来,维护功臣子孙的政治地位,就是维护全社会的道德体系。
夏姬意外开启一个新时代
夏姬的除与多人发生关系之外,有过三次正式婚姻:陈国夏御叔、楚国连尹襄老,最后一次是申公屈巫。屈巫为了与夏姬结合,放弃整个家族并逃到晋国。为了报复楚国灭其族,建议晋国扶持东南方的吴国。屈巫使晋国派遣军训教官帮助吴国,“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屈巫之子狐庸也在吴任相国,吴国由此国力大振。吴王寿梦开始学楚国一样“僭王”,他的孙子阖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国也很快意识到联吴制楚近乎饮鸩止渴。成公八年,晋国提议攻打原本属于晋国主导的联盟中的郯,因为它开始归附吴国(吴国在成公七年入侵)。成公九年,晋国联合诸侯在蒲地开会时邀请吴国,但吴国并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