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晚婚,因为老感觉自己没长大,将近而立,才经不住家人劝说,和谈了八年的男朋友步入婚姻,在婚恋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小我三岁的妹妹的孩子都入学了,我突然觉得自己也应该有个孩子,毕竟我一直是喜欢小孩的。有这想法之后,就拉着老公到医院做各种遗传基因测试,购买大量的孕产方面的书籍,定制健身方式、调节饮食、补充叶酸、学会算生理周期、买各式各样的试纸,确定怀孕日期以及孩子的预产期。
一切都按优生优育的计划实施,如愿以偿。
怀孕三个月,检查结果跟我的直觉一样是女孩。有多少次,我见到一个穿着粉红裙子的漂亮小姑娘,在我的梦中翩翩起舞,粉色的蝴蝶结在风中摇曳生姿,她笑语盈盈地跑向我,扑在我怀里。还有多少次,她挽着我的胳膊逛街,见到的人都说“你闺女真漂亮,你们跟姐妹两一样”,于是我就笑醒了。
怀孕到后期,医生随口的一个病名能让人毛骨悚然。说胎心不稳,我心急火燎地上网查看、吓到腿软;说胎儿宫内窘迫,我于是提心吊胆,天天定时去医院吸氧;有时候感觉不到胎动,就忍不住往坏处想,如履薄冰往医院跑。待到生孩子又是往鬼门关走一趟。我固执己见坚持顺产,因为对孩子好啊,结果羊水早破,又一次死去活来,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那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小孩,因预产期在六月又希望她一生顺顺溜溜,于是胎名就叫六六。听到她第一次啼哭,我问医生“你看孩子长得全不全”;等我见到她,又谨慎地把她每一个手指、脚趾仔仔细细看一遍,还好,没有多也没有少。
满月时相比于别的胖孩子长4斤,六六的1.4斤就不值一提。同事说“不是所有的奶都叫特仑苏“,我于是为自己不能产出特仑苏而而自惭形秽。又是猪蹄黄豆汤,又是鲫鱼豆腐汤,即使一见就想吐也要捏着鼻子喝下去,结果也没证明自己是特仑苏牛。每个月的6号,我都在记事本上慎重地写下:N个月了,几斤几两,身高多少,对着育儿书籍上的“三翻六坐七滚八趴”验证她的动作是否应时,并兴高采烈第打电话告诉妈妈;看粪便、闻口气知道消化情况;吃奶就吐,喂药又口吐白沫,再次大半夜跑医院。医生的泰然自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少见多怪,可是在养孩子这件事上谁又能掉以轻心呢?
四个月添加辅食,推孩子在院里玩时,听奶奶外婆们讲怎么做精细的婴儿餐:“苹果泥用一匙一匙手工刮制,鱼松是亲剔大鱼肚子上的一片肉,去刺捣烂,滴几滴生抽清蒸”,选哪里的小米用什么样的火熬几个小时。我听着听着就羞愧不已,为自己的无能而愤怒,叹息孩子跟着笨蛋妈妈吃苦受罪。我小时候条件不好,一直到现在吃饭都是“凑合”,为了六六,我改变好吃懒做的恶习,也抛弃了很多的娱乐诱惑,专注于养她,只要有利于她的成长我什么不能学?向别人讨教,又按照婴儿辅食的书学着做,倒也让她吃得很茁壮。我经常目不转睛地盯着她,醉心于自己的杰作。
非常庆幸,婴幼儿的很多常见病,六六都没有。
真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
在这样的繁忙忧虑中,我已经忘了那个在我面前翩翩起舞的小姑娘,没必要老把美梦挂在心上,育儿,就是活在当下,关注此刻的一口奶一把屎,把散落满地的芝麻绿豆小事,耐心地,一粒粒捡拾,没有现在处理的这些琐屑小事儿,哪有将来出现在你面前亭亭玉立的漂亮闺女。
五年过去了,“哇,六六,你都这么大了,越来越好看了”。我们见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这样说,但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背后不是凝聚了父母不为人知的艰辛,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也以她为傲,满园的姹紫嫣红比不上我的一枝独秀,因为这是我培育的。
二
世间事,大都如养孩子。
有想法,到孕育成熟,顺利诞生,再到成长的每一步都是含辛茹苦,惊心动魄,没有过程的艰辛,哪有结果的满意,而这一切在未尝经验的人看来却是风平浪静。
我们或说某人几年不见就事业有成,殊不知他的每一步也都有“养孩子”一样的专注耐心和担惊受怕,“有苗还愁长”,既如此也不能保证孩子未来的一帆风顺,还要持续注入精力财富。
还有些人如我一般,在孕初就梦想着有朝一日一个美丽的大姑娘与我情同闺蜜无话不谈,有梦是好的,但是不能急功近利。
记得富兰克林刚发明了避雷针,人们在参观他的新发明时,一个阔太太问他:“避雷针发明出来有什么用呢?”
富兰克林回答道:“夫人,新生的婴 儿又有什么用呢?”
不能指望新生儿为你做什么,你可能还要继续投入几年、十几年。每当某人渴望通过做生意急速发大财,我就劝他把生意当孩子养吧,孩子不会一天长大的,正如那句古老的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却是一天天建成的。
每当听到“为什么人家的生意总是那么好做?”为什么95后的孩子都能爆文不断火遍互联网?“我就条件反射地想到“为什么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养,没病没灾地就成大姑娘、大小伙了?”可是再一反思,你为“孩子”的出生做好充足的准备了吗?你持续不断地琢磨“育儿”经验了吗?除了天生幸运你看见她夜以继日的付出了吗?我同龄人的孩子大多比六六大七八岁,那不是因为我没有早生嘛,我早干嘛去了?我们总是放大自己的付出,无视别人的辛苦。
养孩子还有一个问题是,你不能抛弃自己的“丑孩子”去养别人的“好孩子”,如果你一定要这样做,结果大致是要么养不起、养不大,要么养不亲,因此更要活在当下,养在当前。专注养自己孩子三十年。三十年磨一剑,这需要怎样的定力,怎样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头脑里不由自主浮上一句话: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世只爱一个人。唯有百分百的专注,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能把孩子养得出类拔萃,哪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没有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妈妈?你看那个傻孩子阿甘。
作家丁玲有“一本书主义”:文章不求多,而求精。曹雪芹凝聚毕生精力,耗费十年辛苦只有一本《红楼梦》,艾米莉·勃朗特穷其一生只有《呼啸山庄》,于读者而言,宁吃鲜桃一个,不吃烂梨三筐。牛根生说自己工作30几年来只做一件事“种草、养牛、挤牛奶。养牛时做的是这件事,当工人时做的也是这件事,自己创业后做的还是这件事”,他的理念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俞敏洪说”对我来说教育是我一辈子的事情,新东方是我一辈子的事情,我有过机会去倒房地产,倒卖钢产,我都没去做。我觉得人生一辈子只能做成一件事情,不要想那么多“。
三
不过养第一个孩子是创造,是“先验”;养第二个是制造,是“经验”,所以很多时候“老二”比“老大”好看还好养。
如果有能力也可以多“养几个”,如高晓松既是音乐人、词曲创作者、还是制作人、导演、《晓松奇谈》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他知道自己每一项天分的天花板在哪,因此有了“天假我手”的创作到传递经验的“制作”的转变,而我们只知道自己的地板在哪?天花板在哪,需要试试才知道,爱好加坚持才能成就才华。
成年人应该用养孩子的心意培养事业、培育爱情、修养自己,以接受幼儿的心态接受自己,时刻想到“孩子别急,慢慢来”,周末我带六六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希望能借此找到她的天赋所在,也趁此扩大自己视野。
父母的心总是贪婪的,起初只希望生一个健康的宝宝,现在又多了一些期盼,要她聪明有成就。就如冯小刚一样,女儿出生时患有先天性腭裂,冯导为其取名冯思语,盼望她有朝一日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说话;等到她会好好说话时,冯导又将其改名为冯思羽,希望她展翅高飞、实现梦想。梦想也应时而变,不变的是“养孩子”的那份专注,耐心和坚持。
无论一件事,一段情,还是一个孩子,养的时候都要全心全意,不急不慢。
愿以白发代青丝,成就人生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