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一)童年是条不断接纳的小河
好的文学作品像夏季的风,你想要的时候,它就来了。从故事开始的那一刻,你就觉得那是自己的故事,是身边人的故事,我们就生活在其中,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我们的心情会随着情节一起跌宕起伏,会和主人公一起经历快乐与痛苦,我们的心慢慢地走进那个渐渐展开的世界,或者那个世界像无声无息的水流,缓缓的注入我们的心田。心就这样被融化了,成了一泓清水,在蓝蓝的天空下,泛着阵阵涟漪。
故事的主人公叫桑桑,少年桑桑和一般的男孩子没有多大差别,淘气,贪玩,喜欢动物,常常有些不可思议的想法,想拥有更多的朋友,靠一些离奇的举动来引人注目,但是骨子里却永远真诚、善良。小学六年的生活,使得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少男少女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命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扑朔迷离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对于桑桑来说,他眼前的世界既是清晰的,又是朦胧的,既是符合生活的,又是无法理解的,就在这种懵懵懂懂之中,他一天天长大。
童年是条小河,从生命的源头开始,一路向前奔去。沿途,不断有小溪流汇入,她都悦纳。她的脚步是轻快的,有时湍急,有时平缓,她会一往直前,有时又曲曲折折。一路上,她会和高大的树,碧绿的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相遇,她能听得见小鸟的鸣啾,蟋蟀的歌唱,甚至小蛇爬过草丛时的簌簌的声响。随着不断的相遇,生命有了更多的内涵,日渐丰富起来,走着走着,就成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完成了生命的成长历程。
就像桑桑一样,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童年。那些有趣的事情,那些快乐的事情,那些痛苦的事情,成了难以磨灭的回忆。童年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像一个个细胞,组成我们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童年,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无法分割,那些成长的因子,已经融入了血液之中,每天都在我们体内流淌,若干年后,细细追究某次行为的前因,我们都会在童年找到曾经有过的影子。
童年是条不断接纳的小河,她的吸纳能力常常令成人叹为观止。但是,这是一条生命的小河,不是黑洞,不是留声机,外界的一切,不是照单全收。对于个体来说,只有引起思想共鸣,触动心灵的那些刺激才能够成为生命有意义的一部分。很多外部的刺激对于个体来说,并不都具有成长的意义,有些背离人性的东西,甚至可能成为成长的敌人,给童年造成戕害。同样的,并不是所有有意义的刺激都能够被自我意识发现,一些东西,默默地成了潜意识的一部分,只有经历相关的刺激时,才能被发现。生命中的有些事情,比如苦难、死亡,我们从心理上拒绝,但是这种拒绝并不意味着失去意义,相反的,这种拒绝可能成为一种强化,在不断地抗拒中,成为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感受。
(二)童年的质地是自然
桑桑和他的伙伴们,在油麻地小学上学。油麻地小学的房子都是草房子,但是,“它不是用一般的稻草或者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暴晒,一根一根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够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茅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在这些草房子中间,或一丛两丛竹子,三株两株蔷薇,或开的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者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油麻地的孩子们在这里享受着他们的童年,没有像样的玩具,没有可口的零食,没有时尚的服装,当然,那时也没有容易上瘾的电子游戏,老师不是很在意成绩,不会以学习为难他们,父母也难得清闲,不愿意过多的干涉他们的自由,于是他们就与蓝天、白云、小河、草垛、鸡鸭、老屋、苇丛为伍,在自然中嬉戏,甚至校园也成为他们的乐园。他们的童年犹如他们的校园一般,没有多少人工打造的痕迹,成长自然而然地发生着。那时,童年的质地叫自然。
陆鹤是个秃头的孩子,于是大家都叫他秃鹤。陆鹤的脑袋像打了蜡一样的光亮,于是伙伴们都有抚摸的愿望,秃鹤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三年级的时候,很偶然的,他对自己的头在意起来,谁要碰,他就跟谁玩命。这个时候,他觉得大家都在注意他的秃头,他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也就结束了。他告诉父亲,自己不想上学了,父亲虽然打了他,但是最终还是理解了儿子,就用涂抹生姜的偏方治秃,最终没有什么效果,陆鹤于是终日戴着帽子去上学。恶作剧似乎是孩子的天性,陆鹤的帽子常常成为道具,要么被别的孩子突然摘走,要么被挂在旗杆上,陆鹤和同学们的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陆鹤在地区体操表演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报复了别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但是也带来了同伴对他的冷淡。没有哪个孩子可以忍受孤独,陆鹤后来终于在文艺汇演中以出色的表演赢得了伙伴们的尊重。
陆鹤的故事就是一个个体成长的标本,对自己的秃头从小时候的不在意,到后来的在意,这是自我意识的成长与觉醒,一旦有了自我意识,就有了被尊重的需要,但是孩子们的天性是调皮的,于是他的尊严经常受到侵犯。起初,他想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终于发现这是不可能的,而改变别人似乎更不可能,在集体中,他就更加孤立了,他想通过各种方式报复那些侵害他的人,终于在地区体操表演中找到了机会。然而,报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孤独感与日俱增,渴望回归集体的心理不断增强,文艺汇演给了他一个机会,成功的演出不仅赢得了伙伴们的尊重,更使这个少年获得了自尊与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的发展没有外在因素刻意的作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发生,一切顺理成章,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一个孩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才会真正长大。
关于爱情,小说中讲述了一对成人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是油麻地小学教师蒋一轮,帅气、秀气、文气,更重要的是他的笛子“能迷倒一片人”,女主人公自然是个美人,她叫白雀,是当地文艺队的台柱子。然而一对有情人终未成眷属,蒋一轮缺乏追求爱情的勇气,白雀在蒋一轮和乡镇干部谷苇之间犹豫不决,醒悟过来之后,才发现蒋一轮已经结婚了。桑桑卷入其中,是因为要替两个人送信,就像一个地下工作者,悄悄地传递着他们来往的信件,这极大的满足了桑桑的冒险心理,而且卷入其中,就进入了成人世界,桑桑感到了一种“优越感与得意”,至于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桑桑只是觉得他们在一起挺好的。桑桑对异性的感觉是在面对新同学纸月的时候才出现的,当纸月进入桑桑家的时候,桑桑一下子对自己脏兮兮的样子感到了难为情,马上提出让妈妈给他做件新褂子,甚至守在裁缝家门口,等到天黑,终于穿上了新衣服,整天泥猴子一样的桑桑不见了。纸月就住在桑桑家里,桑桑很在意纸月的一举一动,甚至去听纸月和妹妹的悄悄话。然而,奇怪的是桑桑一直没有和纸月说话,虽然他们默默地关注对方,却不好意思讲话。纸月在桑桑的心里处于一种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桑桑可以为了纸月和外校比比自己强大的学生打架。孩子们对于男女生的友谊是敏感的,于是,桑桑和纸月就成了同学们哄闹的对象。当桑桑病重的时候,纸月来看桑桑,两个人还是没有说话,纸月“两眼汪满了泪水”。纸月走了,但是桑桑觉得“他无论走到那儿,纸月都能看到他”。
少年桑桑对成人间的爱情是陌生的,他喜欢蒋一轮,喜欢白雀,凭着这样的直觉为他们传递情书,隐秘的乐趣和参与的快乐是最大的意义。然而,面对纸月的时候,这个少年的心就像琴弦一样,被这个清秀灵气的姑娘给轻轻拨动了。孩子的心理是矛盾的,桑桑关注纸月,纸月同样特别关注桑桑,因为彼此感到的这份特别的情感,两个人竟然不好意思像其他同学一样讲话。因为有了这种不一般的感觉,他们的行动往往也就出现了不合常规的地方,孩子们很快发现了这一点,一场恶作剧让纸月回家了,受委屈的桑桑只能向自己的鸽子发泄。孩子对这样的情感是懵懂的,他们自己无法做出理性的解释,现在的父母、老师却特别重视,称之为“早恋”,总是想法设法的批评教育,然而那时的桑桑和纸月却没有受到任何干预,这份纯真的异性友情也就保持了自然的状态,就像蓝天下飘过的一两朵白云,那么纯洁、美好。留在桑桑心中的纸月,和纸月心中的桑桑同样美好,那段曾经有过的纯情会成为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他们不必为此徒生烦恼,不必因为一点点很自然的对异性的情感而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
陆鹤的成长和桑桑的情感经历只是油麻地很多孩子中很典型的两个,小说中还讲述了外乡少年细马的爱心与坚强,红门少年杜小康历经坎坷,却不甘沉默依然坚守,还有桑桑在病重之时对死亡的体验与对生命的领悟。有些时候,磨难可能让一个人失去自己,但有些时候磨难却可能成为一种财富,因为它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力度和韧性,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需要“亲历”才能够成为一种可能。对于童年来说,这样的经历是痛苦的,但是这样的经历也是难得的,当这一切自然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多数孩子竟然能够泰然应对,他们远比我们成人更加坚强。
童年的质地是自然,既然是自然的,就有阳光,有风雨,期望营造一个温室,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我们看待童年,也需要一种自然的眼光——以孩子的视角,顺应孩子的本性。
(三)启示:静听花开的声音
有谁会把蓝天上的云朵想象成一匹马,一头狮子,一条长龙,只有孩子。
有谁会在一堆沙子上玩上一天,不断堆积,变成各种形象,乐此不疲,只有孩子。
有谁会在众人的恭维声中,大声呐喊:“他没有穿衣服”,只有孩子。
童年是人类的幼稚期,心灵几乎像一张白纸,因为如此,童年才具有不可思议的吸收力,眼前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成为这张纸上的浓墨重彩。童年意味着好奇,世界在眼前展开,他们兴奋地观察着,注视着,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心中生出无数的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满足好奇心。“少年不识愁滋味”,童年的日历上几乎每天都写着“快乐”,一条虫子,几只蚂蚁,一片草地,几颗大树,甚至下雪、刮风都能给他们带来乐趣,他们总是无忧无虑的享受着自然的、伙伴们、还有大人给他们带来的欢乐。童年还是矛盾的,孩子的乐趣与长大的愿望像两只手,把心灵拽向两边,有些时候不免矛盾重重,徒增很多烦恼。
童年是人生走过的一段路程,虽不漫长,却很特殊。童年就是童年,想了解童年,就需要孩子的眼光。
在孩子的眼中,每个伙伴都是与众不同的,有些机敏,有些沉稳,有些好动,有些安静,有些活泼,有些木讷,不论什么个性,却都是朋友,既然是朋友,就要真诚相待。孩子们的心思像是六月天,可是谁也不能怀疑他们对朋友的真诚。这些个性是成长的结果,这些个性的背后是一张张真实的面孔。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首先意味着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学生是一个广泛的名称,但是教师面对的却是每一个孩子,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基础,不同的能力,不要忽视这些差异,不要把他们凿成一个模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们生活在与成人不同的空间里。他们喜欢更多的孩子进入他们的空间,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兴趣、爱好,他们更容易走到一起。孩子们一般不喜欢成人进入他们的空间,除非需要成人帮助的时候。在油麻地,孩子们的空间很大,他们不仅呆在教室里,还可以跑到河边戏水,也可以到村子里捉迷藏,总之,能够去的地方都是孩子的乐园。但是,现在我们常常进入孩子的空间,做个窥视者,这往往引起孩子的不快。更重要的是,我们以学习、安全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很多空间,除了学校、家庭,似乎没有什么可靠的地方,连同孩子的玩伴都要受到种种限制,孩子的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狭小。
童年有童年的生活内容。童年不仅仅是读书的时代,游戏、童书、甚至恶作剧、犯错误,一样都不能少。一个孩子只有过一个完整的童年,才能过一个完整的人生,如果童年去除了幼稚,变得很成熟,只有教科书,没有童话书,只有学习,没有歌唱和游戏,对孩子来说,这样的童年很可怕,对一个成人来说,会成为永远的缺憾。所以,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只有一个色彩的童年很单调。作为教师,保卫童年,给予孩子更丰富的生活内容,让他们过完整的童年,这是一种责任。在当前学习日益强势的环境下,教师责任更加重大。
孩子最终还是要长大,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教师算是一个把关者。以孩子的眼光,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职责,有颗童心,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儿童化。在这里,只想说童心像晶莹的露珠,必须小心呵护,才能保持她的自然本色,才能在晨曦中绽放她的美丽。更多时候,也许不需要我们过多的做些什么,以防止出现拔苗助长、欲速不达的蠢事,需要的只是静静地等待,静听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