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是从喜欢推理小说开始的,这种阅读倾向没少吓到身边的人,她们认为一个心理正常的女子不该老想着要破案,尤其是谋杀案……好吧,我承认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侦探,但绝对有非常多的人希望自己能有侦探般的头脑:海量的知识储备和非凡的想象力,这些很难弥补。好在最重要的是逻辑推理能力,这个容易补。
有《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可以补。布兰登·罗伊尔认为推理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却鲜少见到培养逻辑推理的课程,这本应该是在学校里就学会的。事实上学校的确是教了点儿,像数学、哲学,只是没有“专门”地讲,推理能力像一块小小的碎片夹杂在各种知识里,被我们潜移默化地学了个皮毛。他写这本小书,分为创意思考、做决策、论述三大块,旨在循序渐进地讲述如何学习和训练逻辑推理能力。
一、论推理的重要性
学逻辑推理可不只是为了“破案”或玩脑力游戏,生活中人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会受到选择性感知的影响,即更倾向于留意自己“需要或喜欢的信息”而忽视“真实的信息”,更愿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真实客观的世界”。学习逻辑推理能力,就是为了能够偏离选择性感知,更加客观理智地思考问题。
二、创意思考的逻辑
有人说创意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就是超越逻辑、反逻辑,是可遇不可求的。
如果一定要强求怎么办?
那去超越逻辑、反逻辑,搜索创意啊。(废话是吗?先别打我……)
说到逻辑和反逻辑,就不能不提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
看得出来,左脑思维喜欢循规蹈矩,右脑思维擅长打破惯例,只有两者达到一定的平衡,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搜索力”,你不能只顾大面积采集而不小范围深究,只注重“想得到”而不考虑是否“做得到”。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的关系就像线与风筝,适当牵制才是有意义的漫游。
只是有些强求的创意的精彩程度,和风筝的自由度差不多。至少它们是不落俗套的。
三、做决策的逻辑
解决“选择困难症”,从理清思路开始。
最基础的方法就是画决策树。事物都有两面性,除了分析利与弊,附录中也列举了些常见的权衡取舍因素,如深度与广度、数量与质量、方式与目标、传统与变革等。从把问题一分为二开始,建立最基础的方向。
但实现生活中又不可能只看两面性,这就引出了决策矩阵,简言之就是多项平行&交叉对比,如购买数码产品时的参数对比页面、时间管理中的重要紧急四象限、列出已知项目以此排查未知项(这个就有点像解方程式了)。维度很重要,充分调动左脑和右脑思维选取出合适的维度,做决策时才会思路清奇。
由决策矩阵衍生出的几种做决策的方法:
1、加权排序法:把每个因素按重要程度分配百分比,乘以其对应的权重,然后把结果相加。
已被广泛应用在绩效考核和评选机制中,如某选手的最终得分是评委打分占X%+观众投票Y%。
2、效用分析法:效用(某种结果带给我们的心理满足度)×出现这种结果的概率=期望值
其特点是强调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你返回内心,思考是否值得为此付出。但要注意心理满足度有可能是三分钟热度,概率更是受许多客观因素影响,慎用!
3、沉没成本:任何已经发生的成本都不应该影响你对未来的决策。
在小有成就的事情上半途而废的确很不甘心,但也有些放弃会是悬崖勒马。不要在进退两难的时候对过去的付出念念不忘,你很可能会因为这些“不舍”而放大自己的努力,从而做出错误决定。
4、假设测试法:即让一个“有待于证明的结论”有双向的结果,再在这两个方向上就合适的维度进行思考。
和沉没成本部分相反,假想已付出和未付出、已发生和未发生、辞职还是留下、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城镇……探索每个方向的若干种可能性。
5、囚徒困境:在面对群体困境时,可以选择集体利益至上,也可以选择个人利益至上。
个人博弈和群体博弈的比拼,非常考验人心的合作模式,其结果和信任程度成正相关。
四、论述的逻辑
这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用了三章来讲“论述”这件大事,还在附录里补充了些小事……嗯,这是全书最烧脑的部分。
1、论述何以成为论述
经典的论述包括论据、关键假设、论点三个要素,“一个有论据支撑的观点或陈述”就是论述。其中关键假设是指作者或演讲者没有说出来的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想法,一般不会被清晰地表达出来,他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再叙述会显得很罗嗦。
2、如何推倒一个论述
通常有两种方式:质疑对方的论据,或攻击对方的论述过程。
如果论述过程被刻意含糊,请对方明确地说出来,因为有时候可能根本就没有论述而只是在假设!有人喜欢把假设夸张成结论去给人洗脑,也有人容易混淆结论和假设从而上当受骗。
3、如何避免论述被推倒
想吵好一场架或抵御、识破谣言,就要学会以理服人。
⑴避开推理的陷阱
推理就是证据导出结论的过程,推导错误,论述就算崩了。有如下三个主流的推理陷阱,大多数漏洞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交叉、融合。
①不当类比和假设:把不同性质但相同逻辑的事物进行比较,如A=B。
“XX动手能力很强,我们办公室电脑坏了都是她修的,叫她去看一下那个打印机怎么回事。”
②以偏概全:采用不具代表性的样本或过分强调某一事件,企图以个例代表整体说话,如a=A。
“和我同个专业的朋友现在月薪过万了,他们公司福利待遇特别好。“
③一厢情愿:也叫“实施假设漏洞”,认为只要达到条件事情就会发生,而没有考虑到人们有没有让事情发生的意愿或其他客观因素,把想当然视作理所当然,如1+1一定会等于2。
“迟到第一次扣全勤,第二次及以上视情况扣绩效。大家都不想被扣钱,这样就不会有人迟到了。”
⑵避开逻辑的陷阱
狭义上的逻辑指思维的定式,有点“约定俗成”的意味,如欠债还钱,这是正常的逻辑,如欠债不用还钱还想再借——这是什么逻辑,你想挨揍吗?
错误的逻辑加正确的推理就好比在弦上搭一把坏掉的箭,指向和目的都对但无法到达。这样的论述毫无说服力。
①语言上陷阱
偷换概念:把A当作B去论证。
如把“加班时间最多”当作“工作最努力”来说明自己对公司的贡献比同事大。
拐弯抹角:用不同的字眼表达同一个意思,隐晦地传达出本意。
“不不不,我怎么会生气呢?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②糟糕的论据
循环推理:结论成为前提的前提。
“早上起不来是因为晚睡,晚睡是因为早上起晚了,想早睡都睡不着,第二天就又起不来了。你看我是真的没法早起啊这不能叫赖床好吗?!”
毒水井:从一个人的背景判断他的言论,由一棵树妄断整座森林。
“你们潮汕人最会做生意了一个比一个精明,合作的事你可别耍我。”
③错误的假设
非此即彼:因摆在面前只有两个选择就认定一个必定是对的。
“你从来都不说爱我,是不是因为你讨厌我?”
滑坡推理:是推理也是逻辑,因为一件事会引发另一件事,就断定它会引发随后的一系列事件。
“你们再不努力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没有文凭,没有文凭就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就只能推着三轮车沿街叫卖袜子或者在专卖店门口拍手,你能拍到50岁吗?!”
(激动人心的高考动员大会,不知道校长现在是不是还坚持这种观点……)
有没有发现到处都是“不当类比”、“以偏概全”、“一厢情愿”的排列组合?这又回到了开头那句话:人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会受到选择性感知的影响。锻炼逻辑推理,就是为了避免思考时受太过于主观,以理服人。
写完笔记和初稿去看别人的评论,有人说“一本讲逻辑的书怎么逻辑这么乱”,想到的原因有三:
1、思辨能力不够,跟不上,可能还读得很快;
2、书中部分理论有重复和交叉,某个漏洞可能会是多个漏洞的集成,还有些看着是一回事的东西其实不是一回事,有些看着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其实是一回事,大多数工具书都会以类似“维修手册”的方式来讲解,即原理+事例,如果对事例的认知和作者不同,就会觉得这条知识就不是很可信了;
3、思维强大、智商爆表的大神,像熟读多遍《资治通鉴》后再读白话版《通鉴纪事本末》一样觉得不够给力。
读了快一个星期,非常烧脑!我属于前2者。我也只是一个普通读者而已,就这样吧。
*首发于豆瓣:《雨|推理这件大事,可烧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