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是一本讲述技能培养方法的书。这本书总结了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多年来对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的行之有效训练方法。很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这一定律充分肯定了“练习”的重要性,但只是片面的强调了时间的投入。《刻意练习》则更进一步指出,只有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才能达到杰出境界。
全书的内容大致分为4块。第1-4章介绍了什么是刻意练习,以及刻意练习背后的大脑机制;第5~7章对于如何使用刻意练习的方法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第8章讨论了“天赋”对技能培养的影响;第9章对刻意练习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篇笔记只关注前两部分内容。
需要注意,这是一本讲述抽象学习方法的书,而不是为某个领域的学习提供建议。虽然在案例中介绍了一些针对具体问题(比如记忆数字、完美音高)的训练方法。但是如果想要把书中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还需要下一番功夫去寻找或设计具体的练习方法。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方法包含4个要素:
- 第一,刻意练习需要有定义明确的目标。想要在某方面成为杰出人物,必须了解自己跟杰出人物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同时,只有长期目标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其分解为多个阶段性的小目标,“积跬步以至千里”,逐渐进步。
- 第二,刻意练习需要专注。
- 第三,刻意练习需要建立反馈机制。要取得进步,必须清楚的了解自己当前的状态,哪些地方需要提高等,这些都是通过练习过程中的反馈得来的。
- 第四,刻意练习需要适当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水平,给自己提出略高于当前水平的目标,从而促使自己进步,避免故步自封。
作者将具备以上4点要素的练习称为“有目的的练习”,但这并不是刻意练习的全部。刻意练习只有成功的创建了正确的心理表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心理表征”这一说法比较抽象,可以把它理解为做事情的方法。比如对于书中“记忆数字”这个案例,“心理表征”就是能够帮助自己正确记住数字的一些联想方法,而所谓“创建正确的心理表征”,可以理解为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记忆方法并对其进行强化。
刻意练习之所以能有效,是因为人脑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已经有无数的研究证明,经过足够时间的训练,即使是成年人的大脑,也能发生显著的结构变化。比如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海马体体积明显大于平均水平。而刻意练习的过程,或者说创建心理表征的过程,就是对大脑进行训练的过程。因此,要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首先需要进行有目的的练习,然后还要在练习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当这些方法通过反复练习被强化到近乎本能的程度,就足以成为该领域的杰出人士了。这就是刻意练习的本质。
怎样进行刻意练习
在工作中应用
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的方法,首先需要纠正三个错误认识:
- 第一,天赋决定能力。
- 第二,工作时间越长,能力越强。如果不能提升技能、更新知识结构,工作多年的人并不一定比刚毕业的学生水平高。
- 第三,只要努力就能提高。
其次,边学边干。举一个公司开会例子。在开会过程中,每位演讲者都选择一项特定的演讲技能要求其他与会者进行关注,并且在演讲结束后进行反馈。这样每次会议对于演讲者都是一次练习的机会。
最后,磨刀不误砍柴工,创建训练工具能够提高练习效率。
在生活中应用
- 寻找好的导师。导师不一定是该领域里水平最高的,但一定要有足够的教育经验。导师能够作为练习时的反馈,指出你的缺点和不足,还刻意帮助创建正确的心理表征。导师的能力应当跟自己的水平相符,当水平提高时,需要及时更换导师。
- 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如果保持注意力的能力比较差,可以缩短每次练习的时间来保持专注。
- 没有导师进行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自己设计练习方法。这里介绍了富兰克林练习写作的方法:选择《观察家》杂志的文章为目标,尝试自己去写同样的内容,对比自己的文章和原作的差别,然后再次进行模仿。通过反复的“模仿->思考->再模仿”,逐步提高水平。
- 当水平进入停滞阶段时,可以尝试改变练习中使用的方法,通过寻找新方法来突破瓶颈。另一方面,要找出制约水平的具体缺点,并逐一攻克。
- 保持动机。不能持之以恒是很多人都面临的问题,单是这一个话题都够出一本书的。这里简单概括书里给出的建议。首先要明确:意志力不存在。没有正确的方法,想要靠“意志力”坚持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保持动机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减弱放弃的动力。具体方法包括:预留固定的练习时间,保持不受打扰;保持好身体;控制练习时间。另一个是增强继续的动力。如果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练习的成果本书就能成为坚持的动力。要坚持下去,还需要一点自信,相信自己通过练习能够大幅提升水平。获得亲人和朋友的支持,也能增强自己的动力。最后,将长期目标分解成可控的小目标,也有助于保持动机。
成为精英的4个阶段
这部分内容以“波尔加三姐妹”的成长历程为案例,描述了精英的培养过程。尽管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精英,但是并不妨碍我们追求自我提升。为人父母希望培养孩子一技之长的,可以关注前两个阶段。培养特长需要科学的方法,并不是去兴趣班报个名或者每天逼孩子练琴这么简单的。希望提升自身水平的可以关注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启蒙)。兴趣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身边的人,比如父母和兄弟姐妹,换句话说就是环境的薰陶。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父母要先从自己做起,给孩子制造相应的氛围。有研究表明,杰出人物大部分会选择父母感兴趣的领域或行业。这个阶段父母的关注非常重要。另外,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竞争和激励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入门)。这个阶段需要有一位合适的导师来引导孩子进入某个领域。父母和导师的表扬与激励能够帮助孩子保持练习的动机,不过最主要的动力必须是内在的,也就是前一阶段培养的兴趣。当孩子越来越多得感受到练习的成果时,也会越来越多得从中获得自我认同,而坚持练习的内在动力也会越来越强。“只有那些花了数年时间苦练某项技能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那一技能”。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精进)。这个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可能还有金钱)来不断提升技艺。这里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是,大脑的适应能力要远远强于肌肉和骨骼,即使在成年之后,也会随着训练的深入发生变化,从而创建正确的心理表征。所以说,better late than never。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突破)。到达这个阶段,就已经可以产出创造性的成果了。事实上,创造性本身也是来源于不断的重复。创新性的成果,在外人看来似乎是突然的质变,而实际上则是一个方向上小的进步不断累积而成的。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有些心得的。以前读论文的时候发现,一些通常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论文,在之前的研究成果里都能找很多具有相似性的东西。如果愿意去深挖,其实可以发现这些思想背后的演化轨迹。苹果掉在头上想出万有引力这种传说,只不过是不明真相的人们想当然罢了。
总结和思考
回顾书中的内容,可以发现这些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全新东西。“刻意练习”所强调的各种要素,在读这本书之前,我都已经或多或少都已经有所了解,比如明确目标,比如建立反馈。尽管如此,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依然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把所有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清晰的方法。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人都应该读一读。对于尚处在懵懂之中的人,这本书可以为你指明方向,开启新的可能。而已经走在正确道路上的人,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碗鸡汤,让自己在前进的路上快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