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在读《陶行知文集》的时候,看到陶行知先生说当时不少教师除了自己的讲义和教材之外,别的书基本上都不看,有些甚至连教材和讲义都不看。老先生大声疾呼,作为一名教师,怎么可以不读书呢?这就引出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话题,“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既然是教书的,自己不读书又怎么去教书?以前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其实这种说法流行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正处于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今天,学生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而我们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并且他们知道很多我们并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自然就受到了挑战。因此,为了维护我们的权威,我们应该加强学习,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尽量使我们的知识不再局限于一桶水,而应该成为一处源泉。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社会问题也不可避免的反映到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适当的家庭教育,导致很多学生不懂规矩,甚至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但当学生们做出违规违纪行为的时候,不少家长并不配合学校的管理,甚至还到学校大吵大闹。以前,学生在学校犯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适当的采取一些惩罚的措施来教育他们,但是现在,还有谁敢任性的体罚学生?于是,就不断有老师在网上疾呼,“教师受到的束缚和限制越来越多,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差”。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之前的一些教育方式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因此,即使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也没有理由去拒绝学习,拒绝读书。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感谢一下我们的学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一张安静的书桌。这两年来,我读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前段时间读郑学志老师写的《与学生家长过招》改变了我之前的一些观念。以前,我认为遇事就让学生请家长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甚至是班主任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家长的教育对他们的孩子是有效的话,他们的孩子就不容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既然如此,学生犯错的时候再请家长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前几年当班主任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单枪匹马的和各种问题学生做斗争。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以前的想法是那么的狭隘!因为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至少都会有一个问题家长,学生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于自己,而在家长。要想改变学生,不联合家长显然是缘木求鱼。但是,所谓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所以,我建议班主任和家长联系更多的应该是平时,而不只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至于平时的联系可以通过微信或者QQ群,毕竟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当然,需要家长到校配合教育的时候还是应该请家长来的。
另外,读书也改变了我对教师行业的一些看法。以前我很认同人家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或者“园丁”,觉得教师这个职业真像外界说的那么高尚。但现在我觉得这样的看法是不妥当的。把教师当成蜡烛,希望教师在燃烧自己的同时照亮别人,其实就有一种希望教师牺牲自己来成就别人的阴暗心理。为什么这样说呢?职业不分贵贱,教师这个职业和别的工作一样,本质上都是一份工作,我们当教师是为了工作,是为了能够有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自虐或者自残。相比蜡烛,我更愿意接受把教师当成电灯泡的说法,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可以尽量减少对自己的损害,还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加持久,更加明亮的灯光。另外,我也不能认同把教师当成园丁的称赞,因为就意味着教师可以用手中的剪刀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随意裁剪学生,这种说法其实就违背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本要求。
说了这么多读书的好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读哪些书?朱光潜先生说,“书是读不完的,就是读完了也没有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就会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选择读书的时候应该非常慎重。”庄子说,“吾生有涯而学无涯”,我们可以读的书实在是数不胜数。作为教师,我觉得一切经典皆可读。所谓经典不只是书名上有教育二字的书。比如,国学经典,哲学经典,文学艺术经典,教育经典等。就教育类的书籍而言,可以先读当下流行的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张万祥等人的,之后再读民国时期的教育大家,比如叶圣陶、陶行知、夏丏尊等人的著作,待有了一定基础的时候再去读外国经典教育名著丛书,比如苏霍姆林斯基、卢梭、洛克、杜威、马卡连柯等人的著作。
在冬日的阳光照进窗户的时候,在这焦躁的环境中寻一张安静的书桌,一个人、一本书、一盏灯、一杯茶。让我们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和无奈,跟随大师的脚步,静心倾听那些经典的魅力,岂不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