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吴伯凡老师的一段文章,之所以读一段而不是一篇,是因为这段文章信息量很大,我需要时间好好消化吸收。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吴伯凡引用孔子的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才真正理解了文质彬彬这个常用成语的含义,不得不说,见识了我们老祖先的智慧,太厉害。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文就是条理,就是规范,质就是材质,就是材料,用一个木工做家具的例子可以很好的理解这句话。质就是木材木料,文就是指木匠所用的手艺和木工的劳作,木匠要用文和质结合才能打出家具。如果只是把一根木头打两个孔安上木棍支撑就做成桌椅,这就是质胜文,太野,太粗糙。而如果做的家具雕刻上极其繁复的花纹大量的装饰,过多得雕琢掩盖了家具本身的用途,这就是文胜质,则史,太压抑。只有当形式和内容比较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时,这就是文质彬彬,达到了文和质之间的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简单的平衡。
那为什么是动态的平衡而不是简单的平衡呢?这里又涉及到一个物理学定律,熵增定律。文章中信手拈来的引用的定律,我竟从未听过,想来惭愧,我求助百度百科,许久才得一二。据说世间万物都可以用熵增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来解释,这里且不赘述,以后我还好好好研习一下。简单来说,熵增定律就是指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一切事物都是由有序向无序的状态发展,如果想要再变的有序,那就要从外界摄入能量。最形象的例子,你在一个整洁的房间里,随着时间推移房间会越来越乱,如果想要再变的整洁,就要人重新整理需要力气,这时人需要从外界摄入能量才能开始劳动整理。那怎么用熵增定律解释动态平衡呢?生活中我们追求的文质彬彬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变化中达到的平衡。当我们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一种熵增状态,学习意味着打破原有的认知,从有序走向混沌无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一种颠覆的态度,也就是说当你有了一个猜想,你用各种知识进行反驳,能驳倒的就不是知识,没能驳倒的,经过时间推移反复实验反复推到还是没能驳倒那就是知识。一个新知识的习得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平衡状态,从无序进入有序,而这种有序只是短暂的,由于熵增定律,宿命般的还是要进入混沌无序状态。我们的生活就是反熵增的过程,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来对抗无序的状态,这里强调的是“不断的”学习,当你习得了新的知识,进入一种平衡状态,如果滞留在这个舒适区,就会逐渐陷入封闭状态,你会有意无意的制造屏障,不愿让新的知识新的新的信息冲击认知上的舒适状态,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状态。
所以说,我们的生活一直要追求反熵增的状态,不断学习,对抗混沌和无序,同时又要对舒适有序采有警惕状态,习得新知识,也不要沉溺于平衡状态的舒适。习惯于追求动态状态下的文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