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做过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小组作业,也当过小组长,但与企业里的领导不一样。所以在看石田淳的《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做到死!》这本书时,我像精神分裂一样把自己切出了两个角色:领导者,根据现实生活想象出来的;被领导者,现在现实的我扮演的角色。
我在两个角色的随时切换中看完整本书,然后发觉这本书的核心,说白了就是同理心的问题,再说白一点就是:待人如待己,带人如带己。
带别人的前提是:你得先把自己带好。所以其实也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教我们如何领导别人,也是在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好下属,如何更好地领导自己,自律和自学。
我把书中作者介绍的带人的方法归纳为三大重点:沟通、认可和分解。
一、沟通
人之常情,大多数人都喜欢和自己沟通得较多的人相处,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而在工作中,沟通不仅仅是增进上下级之间感情的途径,还是管理下属的一个重要方式。关于沟通,作者认为:
1、“不要一开口就谈工作”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确实能够节省彼此的时间,但也容易给对方造成压力,疏远彼此的距离。试想一下,高中时被老师叫进办公室,他一开口就问你为什么没有交作业,和先跟你闲聊几句关心一下你近况再问你没有交作业的原因,哪种方式让你觉得这位老师更加通情达理平易近人?
道理都是相通的,聊正事之前闲聊几句,不但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认识,还能让氛围更轻松。而且,就那么几句话,也浪费不了多少时间。
2、“要操作下属的工作(行为),必须能够掌握下属希望通过工作有什么样的成长。”
这句话似乎和沟通没啥关系,但我觉得这应是领导与下属沟通的目的之一。知道下属的目标和动机,才能更好地分配任务;让下属知道这些任务对他目标的实现有什么帮助,他会更加认真和努力去对待。
从另一个方面来想,如果没有遇到问你工作的目标和动机的领导,作为下属的自己也应该主动跟领导说。毕竟,谁都没有读心术,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当然,跟领导说是一方面,下属自己也应该时刻铭记自己工作的目标和动机,想要懈怠和随便应付时提醒自己要待以哪种态度。
3、“讨论自己的失败故事而非成功经验”
这是沟通的内容。不管是网络上还是书本里,各种名人讲座最喜欢分享的就是成功的故事,以之鼓励尚未成功的人该如何做。鸡汤听多了谁都会腻的。领导跟下属分享自己失败的故事,下属知道哪些路该走或不该走,做错事应该怎么解决,能使他们在发现自己走错之后不那么慌张,而且这也是拉近上下级之间距离的一种方式。
二、认可:强化行为
按道理说,这也是沟通的内容之一。但是作者石田淳花了大篇幅和笔墨来描述,我也不得不重视起来。但也不得不说,得到认可真的很重要。大一上文案课时,那位老师会走下来看我们在草稿纸上随手写的想法。我记得很清楚,每次她看了我写的,笑着点头时,我心里是非常开心的。尽管她什么都没说,但点头加微笑已经是一种让人继续的肯定。
中国人大多很内敛,觉得开口鼓励或者赞扬别人是件有点尴尬的事情。如果实在不好意思开口,就对下属的工作成果甚至是过程笑着点个头吧,有时候真的是无声胜有声。
三、分解
这是关于工作的方法论。
1、“当你想以语言具体表述行为时,可以参考行为分析学在定义‘行为’时所使用的‘MORS’法则(具体性法则)。”
· 可测量measurable
· 可观察observable
· 可信赖reliable
· 明确的specific
上司给下属分配任务,或是下属自己为目标而努力,当任务能够按照这几个法则列出来时,完成的可能性和成效会更好。就像是上学时跟老师说“我会更努力的”,什么是更努力呢?还不如说“我会每天多做三道题多背10个单词”,具体的目标定下来,做起来也就更明确。一段时间下来,所得也会更明显。
2、“将教的内容分为知识和技术”
不管是领导还是下属自己,不管是教别人还是自己学习,都应该分清哪些是知识哪些是技术。知道是哪部分掌握得不好,才更好地对症下药。
关于如何检验掌握程度,作者石田淳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确认‘知识’的部分,可以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确认下属的‘技术’时,可利用角色扮演来模拟工作的实际状况。”
领导可以通过问下属问题确认下属是真的掌握了,下属自己也可以自问自答来自测。模拟情况不出问题,实际操作时才不会太慌张而导致出错。
3、“孩子第一次出门帮你跑腿时,你会将他应该做的事逐项条列清楚,然后简单易懂地教导他。面对下属时,你也必须这么做。”
对自己的孩子,大人总是表现出莫大的耐心。尤其是当他第一次独立出门买东西时,大人恨不得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告诉他每一步要怎么做。教下属做第一次接触的东西时,也该如此。当领导教得足够清楚足够详细,不怕下属学不会做不好。虽然教得详细有那么一点麻烦,但总比出问题后再火急火燎地补救好。而且,一次性教清楚,没准在相关事情上还能一劳永逸。
书中的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只要能够完整重现清单上列出的工作,任何人都能够像优秀员工般创造出成果。”
原来,做到优秀,也没那么难。
待人待己,教人教己,很多时候都同理。当领导时,想想你当下属时希望领导怎么教你,就怎么教下属;当下属时,想想你当领导后希望下属怎么对待你,就怎么对待领导。互相理解,互相体谅,就不会一个人孤立无援地干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