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此书,脑子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如果真有巴学园,我会把我的孩子送去吗?
先不讨论答案,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学校吧。
首先这样是一座自由的学校:在这里上课孩子们可以随便坐,不会拘泥于座次表。教室是废弃的电车,讲课内容也是孩子们来定,下课时间也是孩子们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不会有过多的大人干涉,给孩子更多的思想和动手能力的自由。
其次这是一所孩子们“为所欲为”的学校,豆豆的钱包掉了,她自己怀疑掉到粪坑里去了,好吧,豆豆就自己拿来掏粪勺掏了半天虽然没有发现钱包,但是也体验了掏粪的乐趣,最主要的是掏粪期间完全没有人干涉她,完全没有人告诉她脏累臭,也没有人告诉她钱包没在里面。
同时这所学校又是一所不攀比的学校,小林校长告诉家长们要孩子穿最旧的衣服来学校,这样孩子们在爬树钻栅栏时就不怕把衣服刮破;孩子们带的午饭只有两样: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简单明了,丰俭由人,既照顾了家庭条件不那么好的孩子,又不会让孩子攀比成风。
这所学校又处处充满尊重。,豆豆入学时给校长说了4个小时的话,校长没有丝毫的厌烦,而是始终全神贯注地倾听,并且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可以随时找校长谈话表达自己的见解比如孩子们提出定一首巴学园的校歌的事。泰明同学去世了,孩子们去吊唁,孩子们庄重却不沉重,孩子们对生命有了敬畏之情。
这所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孩子们没事了可以去散步去接触大自然,还可以装神弄鬼的去体验一把害怕……
凡是读过此书的人,我觉得都会由衷的感慨要是我们身边也有一所这样的学校该多好啊,但是我敢肯定的说,即便有,肯送进去的家长也没有几个。
现在的大环境是全日制教育,一切都以分数说话。我深深地相信在巴学园学习过的学生,在对待生活的难题这件事上,肯定会比这些全日制出来的学生思维要活跃一些,但是这是一个看分数的时代,现在如果把孩子放到巴学园这样的一个学校里,你试试,过不了半年家长就绷不住了,因为在我们几乎所有人的思想认识里学生时期的自由代表着散漫,不遵守学校的纪律代表着不是好学生,而无纪律的学校就不是一所好学校。
现在的学校攀比成风。我们同事的孩子刚上初中,上次单位组织春游她妈妈带她去了,一路上一直在跟她妈妈叨叨要换个苹果手机,因为她用的是三星,她说她们班差不多一半的同学都用上了苹果。还有另一个同事,孩子刚上幼儿园,上次跟我们说花了六百多给她孩子买了双新*伦的鞋,贵的她肝疼,问她那为啥还要买这么贵的,她说人家别人孩子都穿这样的,你不穿老师也会瞧不起的。这个社会,是不平等的,有钱人大可以拿着大把的钱炫耀,成年人是车子房子,小孩子就是吃穿用了。巴学园的“山里的和海里的”既照顾了孩子的面子又顾全了孩子的自尊,可是现实却是没钱赤裸裸地打了自尊的脸。
即便如此,读罢此书我还是觉得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倾听孩子。小林校长在豆豆刚入学时听豆豆讲了四个小时的话,这一点让我真心佩服。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倾听这一点做的还不够好,有时是心烦,有时是着急,所以这一点必须要学习到,学会倾听孩子。
二提醒孩子必要的危险。豆豆一次是跳入了粪坑,还有一次是被水泥粘住。其实我读到这里时还是有些后怕的,我在想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我会怎么办。所以现在我要做的就是要提前告诉孩子,哪些活动是有危险的,不可以进行。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度的问题,很难把握,怕说的过于害怕孩子什么也不干做了,胆小怕事,又怕放的太开了,孩子什么都想尝试,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三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现在的孩子白天上学呆在学校里,晚上回家又呆在屋里,平时又上辅导班又呆在培训室小小的四方块里,跟大自然的接触太少了。其实主要还是现在的地太少了,往市外走太不方便了,小时间不值当去,大时间又没有。所以以后要带孩子多去地里转转。
下一步准备和闺女一起读一遍这本书,不知道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