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此稿7.6B3已见报,请留意。
磕头山的传说
齐凤池
在我下乡的那个村的南面,有一座海拔三百多米高的山,当地人叫它磕头山。
磕头山属于燕山山脉,燕山山脉蜿蜒到冀东后,磕头山正好落在了尾巴上。磕头山虽然不高,但山上的松树,橡树和酸枣棵子非常茂盛,把磕头山掩盖得严严实实。远远的望去,整座大山蓊绿蓊绿的。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磕头山虽然不高,但当地人也给它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并成为当地人求仙拜佛的圣地。
唐山大地震后,幸存下来的人听说磕头山上有个山洞,里面有个神仙,可以求仙保佑,还可以取到仙药。这话一传开,方圆百十里的人纷纷涌向磕头山,每天来磕头山求仙取药的人,像打狼的队伍,浩浩荡荡涌上山来。
在磕头山的北面,距山脚有五十米的地方,确实有一个洞口。洞口有四米见方,可以开进一辆汽车。有人说,神仙就在洞里。只要求仙取药的人摆好贡果,烧上三炷香,闭目祷告。求仙者的身边就会出现一包灵丹妙药。我听了觉得有点玄。因为这个山洞,我下乡时曾经进去过,山洞里什么也没有。这个山洞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修建的一个军火库。日本鬼子投降后,洞里面的枪支弹药全部被八路军缴获了,就剩下一个空洞。解放后,山洞被人用石头砌上了。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又被扒开,当了防空洞。其实里面什么也没有。哪里来的神仙?但相信的人很多。一时,到磕头山求仙取药的人越来越多。
事情传开后,当地政府在山脚下贴了告示,并派人用水泥把洞口铸死了。从此,就再也没有求仙取药的人来了。听说取到仙丹妙药的人说,那个黄纸包里,就包着一点好像香灰一样的东西。具体是什么药,没人去化验。究竟是否能治病,也没法去考证。
山洞是被水泥铸上了,但是洞里的神仙是堵不住的。到了八十年代初,有人说,磕头山上出现了一尊菩萨。我听说之后,就和学校的王老师,李校长,还有王老师的大学同学,我们四个骑车到了磕头山。
在山顶一块平地上,确实伫立着一尊五米高的菩萨。菩萨的身上披着有二十多件大红绒斗篷。这些斗篷都是朝拜者给菩萨穿上的。在菩萨的脚下有一块两平方米大的一块凹处,那凹处存着三四寸深的清水,人们叫它圣水。人们怎么舀也不会干。听王老师的那位大学同学说,这座山是水生岩,是滚烫的岩浆流出后被海水冷却形成的山。山上的植被茂密,使这座山形成了像我们家里盆景里的上水石一样。这块凹处的水就是这样形成的。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圣水。王老师的这位同学是南开大学学地质的。他还讲了许多岩石的结构,以及山体岩石的层次。他讲的这些都是我未知的学问。
当老百姓不管它是不是圣水,每天有很多拎塑料桶取圣水。据说,这圣水能治病,眼睛有病的人,用圣水洗洗就好了,眼睛也明亮了。王老师的同学笑着说,这水可以喝,要说治病,还没有科学依据。说能治病,那得经过化验和临床试验才能下结论。
它究竟是不是圣水,我不去管它。但老百姓就认准了这个理了。另外,在菩萨的右侧有一条紧靠山壁的小道。山壁被开凿出一条五十米长一米宽的山壁。有工匠在上面刻上了浮雕。据说有五百个神态各异的罗汉,我从头数到尾也没数够。再数也凑不够那五百个罗汉。也许还是我不心诚吧。
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在磕头山上找了一处山石平整树林茂密的地方,我们把带来的酒菜摆在山石上,我们用矿泉水瓶做了四个酒杯,各自倒满酒。就着我们带来的烧鸡,香肠,黄瓜,西红柿,喝起酒来。我们畅饮着,真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感受。
我们边喝边谈,树上的山雀就在头顶叽叽喳喳鸣唱着,山风一阵阵吹来,我感觉透心的爽快。
太阳快西垂的时候,我们将喝剩下的瓶子吃剩下的残羹,装进一个塑料袋里,拎下了山。
关于磕头山的神秘传说,其实并不古老,它属于现代神话传说。因为历史不久远,所以,磕头山的香火也就时断时续。因此,我也只能断断续续的纪录这些半信半疑的神秘传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