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1日,他走了,距离他成为自由撰稿人,才刚刚5年。
他走的时候不大体面,据说是心脏衰竭,独自在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啃了好几道墙灰……
这人叫王小波,一米九的大个,说实在的长得很丑,可是又那么风华绝代。
前几天是他的20周年忌日,很多人发文悼念,我没有什么文学修养,还是决定写一写他,因为王小波曾是一道惊雷,劈入心头,那一年我二十一岁。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黄金时代》
很庆幸,在黄金时代遇见小波。
1
王小波的文字饱受争议。
他写性爱。
“陈清扬说,在章风山她骑在我身上一上一下,极目四野,都是灰蒙蒙的水雾。忽然间觉得非常寂寞,非常孤独。虽然我的一部分在她身体里摩擦,她还是非常寂寞,非常孤独。后来我活过来了,说道:换换,你看我的。我就翻到上面去。她说,那一回你比哪回都混蛋。”
初读《黄金时代》,让人觉得是一本黄书,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的性爱情节穿插全文,当年香港书商见此状,出版《黄金时代》和《三十而立》《似水柔情》的时候,取名《王二风流史》,愣是把严肃文学整成了小黄文的书名……嗯,严肃文学向来很黄。
王小波毫不避讳露骨描写,比如《三十而立》里龟头血肿的李先生,再比如王二念给女友小转铃的诗:
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
而阴茎倒挂下来。
大量的性描写难免引起非议,可他从来没有为了写性而写性,所有的性都是情节必须的。
“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会成为人性的障碍。”
他写阴阳怪气的杂文。
“下乡时我带了几双布鞋,全是送粪时穿坏的……而且那些粪也不过是美其名曰粪,实则是些垫猪圈的土,学大寨时要凑上报数字,常常刚垫上就外出来,猪还来不及在上面排泄呢……我去起圈时,猪老是诧异地看着我。假如他会说话,肯定要问问我:抽什么疯呢?有时我也觉得不好意思,就揍它。被猪看成笨蛋,这是不能忍受的。”
阴阳怪气吗?这正是王小波的文字特色,就如他在一段访谈中所说:“对于好多悲惨的事件,好像除了黑色幽默,没有更合适的手法来写了,我个人写作的准则是:要举重若轻,举轻若重。”
他说酸酸的情话。
“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我们俩都不是什么美男美女,可是心灵和智力上有种难以言传的吸引力。我起初怀疑,一对不美的人的恋爱能是美的吗?后来的事证明,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我们爱得那么深。他说过的一些话我总是忘不了。比如他说:‘我和你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妻子李银河
他很丑可是他很温柔。
王小波写给妻子李银河的60篇书信合集《爱你就像爱生命》,篇篇酸溜溜,但酸得诗意、干净。
2
我读的第一本是《沉默的大多数》,200页58篇文章,读了一周,在每一篇文章末都写下了评注。
后来,我模仿他的文笔,写了几篇QQ日志,当时觉得自己文笔犀利,现在回头看,臊得很。
如今我写东西,已经没有王小波的痕迹了,但他在我心里种下的三座精神灯塔,永不熄灭。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
——《我的精神家园》
无智、无趣、无性的六七十年代,智慧、有趣和性爱却是王小波永恒的主题。
这三座灯塔便是:
做一个有智的人
做一个有趣的人
做一个有爱的人
王小波的文字尽管争议不断,终究抵御了时间,20年后,人们仍纷纷怀念他,怀念他粗糙的大手,时而轻抚你的发梢,时而紧扼你的咽喉。
一生的精神导师。
3
王小波十本书籍:
《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似水柔情》《红拂夜奔》《寻找无双》《万寿寺》《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推荐的书: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骑士》《看不见的城市》《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乔治·奥威尔《1984》《动物农场》
罗素《西方哲学史》《权力论》
迪伦马特《法官和他的刽子手》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
尤瑟纳尔《东方奇观》
莫迪阿诺《暗店街》
奥维德《变形记》
杜拉斯《情人》
王小波的后世解读:
尔雅通识课大学语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节课,老师讲得很有趣。
李银河《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张佳玮《王小波,一个过于正常的人》。
王小波的生前访谈:
纪录片《寻找黄金时代》
谨以此文,献给一生的精神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