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时候,蒙牛的销售收入只有2亿多。但在2001年,牛根生为蒙牛制定“五年计划”时,把2006年的销售目标定在了100亿元。
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内蒙大草原牛多,你就吹吧。结果呢,2005年,蒙牛年销售额100亿的目标提前实现了。这时,人们说,牛根生这老小子是真牛。
牛根生是怎么样“倒行逆施”,像吹气球一样,把蒙牛做大的呢?
1|市场
通常,人们是有多大的能耐端多大的碗。牛根生则反其道而行之,“先建市场,再建工厂”,先定下端多大的碗,再思考要用多大的手,要有多粗的胳膊,要练多强的身体。
1999年,蒙牛拉竿子立山头时,营收在全国乳业排名1116位。即使在内蒙古,也是籍籍无名。
如何迅速在山头林立的乳业市场脱颖而出呢?
当时,伊利是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营收、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其他乳业厂家都有自知之明,没有一家敢自称“第二”。
蒙牛见有机可乘,毅然打出“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旗号。
其他乳业厂家——包括伊利——鼻子都气歪了,就您这小身板儿,也敢自称第二?这就像一所学校,校花风华绝代,鹤立鸡群。忽然有一只土鸡,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自称校花第二,搁谁谁受得了?
但不管怎么说,大家记住了“蒙牛”,知道江湖上有这么一号。
“第二”的口号喊出去了,还不算完。蒙牛毅然从借来的600万启动资金中划出一半,选择呼和浩特市场做定点突破。
心大,钱少,怎么办?当时,在呼和浩特,人们对路牌广告认识还不太充分。蒙牛就去忽悠路牌广告的代理公司:你看,你的路牌一直都撂荒,挣不上钱。如果蒙牛铺天盖地做上3个月广告,大家都认识到路牌广告的价值,你不就有效益了吗?结果,蒙牛拿到了300多块路牌广告3个月的发布权,成本价。
为博眼球,蒙牛用最惹眼的红色作为标准色。为求奇效,蒙牛的广告牌安装一夜搞定。其后,又发生了48块“蒙牛”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事件,导致蒙牛路牌广告二次发酵,声名大振。至于路牌是谁砸的,很重要吗?
2|工厂
品牌和知名度有了,企业和产品从哪儿来?
自己建厂?等乳品生产出来,估计市场早凉了。
现实,把牛根生逼成了资源整合的顶尖高手。蒙牛了解到,拥有中国最大奶源生产基地的黑龙江,有一家美国独资企业。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效益很差。
蒙牛派出杨文俊等8个精兵强将,去跟人家谈,全面接管了这家企业。
“蒙牛”品牌第一年2000万元牛奶的销售收入,全是由这家企业完成的。
蒙牛不仅没有投一分钱,就连8名高管一年47万元的年薪,也是这家公司出的。
靠着这种模式,蒙牛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盘活了7.8亿元的外部资产。
与此同时,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的一片不毛之地上,蒙牛自已的生产基地热火朝天地破土动工。
3|奶源
有了品牌,有了生产,再向前倒推,奶源的问题怎么解决?
有一段时间,内蒙古流传着的一段民谣:
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
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
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什么意思?要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给蒙牛养牛呀!
当时,荷斯坦的黑白花奶牛,平均一头要1.5~2万元。农民买不起,蒙牛就整合农村信用社资源,农户到信用社贷款买牛,蒙牛进行品牌担保并包销。
就这样,一分钱没花,在北方地区就有300万农民为蒙牛养奶牛。
300万奶牛什么概念?福建的长富牛奶,质量非常好,原因之一是长富的奶牛养在武夷山,基地有2万头左右,规模已经是非常大了。
300万头奶牛,如果养在武夷山,估计整个武夷山都要啃光了。
除了市场、工厂、奶源这三大“硬件”,奶站、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甚至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都是蒙牛运用逆向思维,“倒行逆施”,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资源搞来的。
这也难怪有人说,蒙牛的牛根生不是铁公鸡,而是一只“糖稀铁公鸡”,不仅自己一毛不拔,还要倒粘你的资源回来为我所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