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每周三都会有一位老师上成长课,所有的英语老师也会聚在一起各抒己见。所谓“成长课”并不是希望通过一节课就能得到成长,而是以一位老师的一节课为契机,讨论这节课背后的设计、实践的情况,让老师们在研讨中有所得。所以,在每次的讨论中老师们没有把谁的观点当成正确或错误的来看待,而是真的在讨论这一堂课中反馈出的每一个问题。每个人的课堂风格不同,对同一堂课的评价角度亦不同,但我慢慢地发现,在一次次地讨论中,老师们逐渐撇开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去探讨这堂课、这个文本背后的逻辑、问题和意义。
今天老师们一起研讨的是齐济老师的课,这节课是围绕一年级Clothesline: Clues to Jobs People Do这个文本进行的。老师们对这堂课的统一评价是,齐济老师的课堂设计具有逻辑性,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越来越多,对课堂的把握也越来越好。一堂逻辑清晰的课让人听后头脑很清晰,即使有老师并没有教这个文本,但在听过课后,对这个文本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今天的研讨集中在课堂环节之间的逻辑性和对community(社区)这个问题的讨论上。齐济老师的课堂设计了五个大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递进,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思考。在齐济老师的教学目标中,是让学生初步了解community与community helper的概念。community这个词在文本中并没有出现。整个文本都在介绍各种职业的名称,比如carpenter,artist,mail carrier,firefighter等,这些不同职业的人聚集在一个community来为宇航员举行launch party。学生需要通过对不同职业的人物了解后,对他们所形成的的社区有初步的理解。那怎么样从party引入community这个词就很重要了。几位老师给出了很好的意见。从职业到社区,中间可以设置一些过渡的东西,因为实际所做的事情跟职业是有关系的,而人们所做的事情是在一定范围内完成的。比如,如果把我们的教室当成一个community,那每个人在这个community当中做了哪些事情,那他所做的事是否和他的工作有关,这样过渡后,最后的指向再引到Jobs,也更加符合文本的主题。另外,community的维度很大,小到教室,大到小区,甚至整个社会,让学生进行讨论时,这个界限是否要明确?
回想自己去年上这个文本的情景,虽然已不记得具体的环节,但逻辑性和目标的实现还欠缺很多。今天研讨结束后,我想如果让我再上一次这个文本,按照这样的逻辑和目标,课堂应该会更加好一些。记得王云老师在给年轻老师点评课时曾经说过,“当我们听完一节课,我们的脑子里是否有了一份马上可以上课的方案,如果有,这便是成长课的意义之一”。上次和几位老师出去学习,观摩了来自全国多个省的优秀课例,也聆听了全国资深英语专家的评课意见。我发现专家的点评主要围绕几个点:1)课堂的逻辑是否清晰;2)课堂环节和活动之间是否有逻辑性和关联性;3)课堂的进行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行为开展;4)课堂上是否给学生空间去思考和讨论。我们的老师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和这几点不谋而合,虽然在课堂上设计上还需要无数次的摸爬滚打,但方向坚定且明确。每一次的成长课后,老师们都会有一些问题迸出,而每一次的研讨,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方案。
很开心,每一次我们都有所想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