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爆了头,也没有抢到这部电影的预售票…
你打算什么时候去见你超级超级想见的人呢?
真正令人发省的是年轻一族的态度,我也是吃瓜群众,也想一起等12点的钟声跨年,追着年轻一族的小思潮,痛定思痛。其实仔细看这部电影在名字上定位电影的调性,《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想“咬文嚼字”从词组上对地球与最后的夜晚的组合评价它与跨年饱含你呼我应之感。单纯的讲定位调性,这部电影已经赢了一大半,最吃这一套的不止是我,是我们这一个群体。朋友圈里刷屏式的电影存在感更像是告诉所有人,我们都是这个圈子的一份子。而抛开电影内容,抛开视觉效果,我想谈一谈这部电影在天时、地利、人和中的链接之义。
1.天时
这部电影选择跨年之时,不为过的说是在巧妙地应承着天时,这一天那一刻(2019年1月1日00:00)才是执事爆炸的源头。回关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没有东风,就没有成功。时机与选择何尝不重要?在现代化中往往一个选择产生的时效比一份实力更具强大。因为一个时间点(跨年一刻)选择一部电影,这大概是真实爆炸的最根本性原因吧。讲根本我们会发现往往都在于化小而非化大,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其重要。是人在占取着天时,也是对人的心理不断产生着影响,天时与人和之间从来都是层层对接。
顺势而为,于千仞之巅推动千钧之石,这部电影所占取的天时大概就是最大的助推力,在中国的跨年,在跨年的一刻,结束视觉盛宴,开启最美好的出发。中国是一个很“讲究”的国家,传统文化讲究时运,婚丧嫁娶都讲究择日,顺应着一个文化,选择一个最佳时刻,给普遍文化里修助一份共鸣。
台词一:“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像小鸟一样,总在我胸口跳伞”
2.地利
从地利上讲,为什么讲在中国,因为中国撑得起“场子”,地球最后的夜晚,倒不如说是中国最后的夜晚,在中国最后的夜晚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国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将电影文化逐步平常化,人们更愿意把看电影当做一种娱乐形式,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内地火爆的原因之一,有内地众多消费群体去“逢迎”这一场还未到来就已经让集体共发式高潮的跨年电影。
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相对宏大,国外大片也在中国不断占取着中国市场,更愿意相信中国消费市场的强大,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大家都具有看好中国市场的商业眼光。 而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具备仪式感的国家,追求仪式感的文化带动观影群众选择一个极具仪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
台词二:“有人说1999年是世界末日,现在是2000年了,我们不还一样活下来了”
3.人和
电影更侧重的是年轻一族,之所以讲人和,是觉得在群体中爆炸了的原因之一是对人群心理的准确定位,年轻一族是电影的主要消费人群,这部电影以圆形圈住所谓的年轻一族,看似不断缩小消费群体,主要以情侣为主要侧重,实则欲擒故纵,以双人群刺激单人士,最终促成实际所照应的现象。具有共同的心理影响因素,人始终在追从内心的过程中作出判断,总会被戳中敏感的地方,只知道跟着“风”大家都去了。
这也是为什么出现预售买票买不了单人票的现象,怎么说,很多电影都是冲着双族人群(情侣)去的,电影顺从了多年,终究还是情侣或者2+更值得牵引。为什么大家都很少去做一个人看电影这个事情?似乎从习惯上我们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单人士与电影的小冲突观念。 对于看电影这类娱乐方式,群体选择上还是会以cp与bff为重。
台词三:“你相不相信书里面那个爱情故事?只要念扉页上的咒语,爱人的房子就会旋转起来。”
其实回头看一看,跳出局面,去看一个电影、一个人、一个事物对自己的影响,我们被影响的都在于一个小小小点,这一小点与本身原有价值观产生的一些共鸣或冲突,都会一点一点丰满我们灵魂里原本所短缺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