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一开篇,成甲就对知识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进行定义: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从这个角度看我自己之前读书的经历,那就是完全在做信息收集的工作,而且这些信息收集还很零碎。固有的思维认为自己的记忆能力是很强的,只要是用心读过的书,基本上还是知道讲了什么,表达了怎么样的观点的。殊不知,这就像书中说的,很多时候,读完一本书完全不知道讲了什么的时候占大多数,而那个时候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最有可能的是自己的阅读量不够,一旦阅读量达到某个点,就自然会出现融会贯通的效果。这种天真的想法,终于在这次阅读中被打破。原来一直都在做更低水平的重复,是长期在做欺骗自己的事情啊,一身冷汗,在读书这件事情上,量变不一定会带来肯定的质变。
对于临界知识这个概念,我想国外的“通识教育”更多的教的就是这个知识。我们长期接受的就是对一个给定的问题,给出确定的答案,然后的得分,问题结束。很受会去探究问题背后的底层知识,问“为什么”的能力比较弱。
书中谈到,知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阶段。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迈进的过程中,任何时候,处在变革期的人都会面临极大的挑战,进而现在的知识焦虑也就随处可见。无论是读纸书、电子书、花钱参加各种培训升级,还是有人利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加速学习,都是在与时间赛跑,都想在这轮比拼中占据高点。
为什么我们如此努力了,还是会如此落后于大多数人呢?引用书中的原话“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那什么是“技术效率”?什么是“认知效率”呢?
技术效率,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
认知效率: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
书中举了李叫兽的例子进行说明,一般人对营销的理解就停留在技术效率上,聚焦在如何写好一个具体的营销案,弄出一个创意十足的文案。而李叫兽就专注在营销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为什么需要营销?综合各个关联的学科,给出了他独到的见解,在营销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很多人,就在不停的提升自己的技术效率上下苦功,而忽视了对认知效率的提升,每过一段时间,换了一个新任务,就又“乐呵呵”的去升级,还很自得的认为自己一直在进步,可我们就是那个花了80%的时间,只获得20%收获的那部分,永远处在老鼠赛道上。要跳出来,作者给出了有效的方法,掌握临界知识,用这个杠杆去撬动知识的大水池。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学习能力强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个人知识渊博,能旁征博引。在评价的时候,除了羡慕,好像就没有什么了,唯一就是惊叹为何别人会如此牛逼,更会觉得好像无法企及那样的高度。其实,对于这样的评价,一个方面是评价其知识的广度,另一个方面是评价其知识的深度、有洞见。大多数人,在追求广度上下了一辈子的工夫,而懒于往深里去追究,或者只是专于分科给我们设定的那个领域去研究。事实上,所有的知识的发展都是从最基础、最底层的地方演化而来的,只要我们能掌握这些底层的临界知识,就可以在其上搭建起知识的大厦。
成甲在书中给出了三个级别的课程,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在这三个层次上,用足功夫,但也不是平均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这个时候更需要遵循二八原理,将80%的注意力放在对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的学习上,用于掌握更有效率的临界知识。
《好好学习》系列读书笔记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认真记录读这本书的感受,梳理自己对于读书的认知,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