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Y要结婚了,当我和她见面问她结婚的感受时,她无奈地讲起了自己这两周的经历。我听后禁不住叹息:那些家长里短让人看着让人闹心的电视剧情节,果真来源于生活。
Y和未婚夫Z是相亲认识,媒人乃是双方父母。虽说这层亲家关系未开始之前,两方父母是陌生人,但两位年轻人对上眼并认定彼此后,双方家人也就是准亲家了。在国内的亲家关系里,似乎不和谐才是主流,而且这种不和谐已经被正常化、合理化。有意思的是,不和谐的亲家关系往往开始于双方孩子确定终身之时。原本在彼此靠近的两家人真的在法律上要靠近了,却又开始一方看另一方不顺眼,或者双方看彼此都不顺眼,即便没有恶化到眼中钉肉中刺的地步,也可以用常用的一个方言词汇表示:膈应。为了孩子不得不与对方打交道时,一双挑剔的眼睛总是审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对方若做得妥当则属理所当然,对方的做法稍不合心意就义正言辞地指责并丝毫不觉得自己错了。Y的母亲就是如此。
有一天男方Z对女方Y提到,婚礼当天可能要在Y的房子里睡一晚,因为自己家的房间需要给远道而来参加婚礼的姐姐一家住。其实这只是Z自己的想法,他的父母并不知晓。Y听后说如果双方家里都没什么忌讳,她是不介意的。几天后,Y在电话里询问自己的父亲,父亲立刻说没有忌讳,两个人可以回到Y的房子住。
然而,当Y的母亲听闻后,立刻斥责Y的父亲,说新婚之夜没有回娘家住这一说法,并立刻让Y的父亲给Y打电话。Y没有接到,于是Y的父亲直接把电话拨给了Z的母亲。接通电话后,Y的父亲把话筒给了Y的母亲,母亲一听对方是未来的亲家母,客套两句后便问婚礼当天怎么安排,Z的母亲说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这一句“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在Y的母亲听来就是“不负责任、推脱责任”的表现。后来当Z的父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Z的父亲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让任何人住婚房,即便两个孩子当天不回来,婚房房间也是空出来的,亲戚的住处已经安排妥当。
好了,事情既然讲清楚了,按说也就画个句号,不必再纠缠下去,毕竟喜事将近。然而Y的母亲心理一直不舒坦,总觉得未来的亲家对自己这边不重视。从老家过来后,这位母亲再次和Y提起这件事,又说在老家也没接到过Z父母的“问候”电话,坚持认为Z的父母不关心子女,不关心子女的婚礼,做事欠妥当。Y对父母解释说,关于婚礼的筹备,的确是她和Z让双方父母不要操心的,全部他俩安排,而且Z的父母也在经常过问他俩准备得怎么样了。为了不错怪任何人,Y又解释说关于婚礼当晚的住处,如果真的要怪就怪Z考虑不周好了。可是Y对父亲提这件事的时候也首先强调,住的前提是双方家里都没忌讳。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Y的母亲在所有和未来亲家打交道的场合里都激烈地表达了她所有的不满,为了孩子的婚姻,Z的父母和家人都没有反击,而是选择了至少表面和气地把喜事办完。可母亲的这些不满在Y看来属于故意找茬,她夹在中间不知道说什么才最得体,才能让双方都满意。当她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客观地陈列出事实时,父母却指责她还未结婚就已经帮着夫家说话。
可见,在不善于客观谈论、不善于平等对待彼此的中国式家庭关系里,一个人如果带着强烈的情绪陷入自己的逻辑中,别的家庭成员再怎么解释都无异于隔靴搔痒,徒劳无功。
听Y说,在她家里母亲既是最劳累最操心的那个人,也是话语权的绝对主导者。小时候每次母亲外出回来前,Y和姐姐都要把家里打扫一遍,并很想把饭烧好,哪怕不直接烧好,也要把食材准备好。姐妹俩这么做一方面是觉得母亲出门回来累,另一方面是怕被母亲抱怨说她俩不懂得替她分担。即便如此,母亲回来往往都是扫视一遍各个角落,随即开始再次打扫清洗。那种回来不稍作休息就开始狠劲儿劳动的状态让看的人有种强烈的心理压迫感,自己明明已经尽了力却还感觉做错了事一样。哪怕把饭做好,母亲也从来没有夸赞过。她面对饭菜时的表情和言语就好像要告诉你:她在勉为其难地凑合着吃。这个时候,本好心做事情的人战战兢兢又心情郁闷。
有时候Y和姐姐会问母亲,是不是对自己做的事情不满意,母亲不置可否,也许她说不出孩子到底做错了什么,但又无法解释自己身上带着的负面情绪。也许,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对自己诚实,对孩子认错。如果你揭穿她的坏情绪,她还会说:就算是我心情不好了,我在外面累了一天,有点情绪就不能被原谅吗?
因为辛苦,所以发脾气也应该被宽容;因为“为了你好”,所以你应该理解并接受我做事情的方式,哪怕错了,初衷也是为了你。这样的逻辑我们明明知道不合理,但又往往无言以对。
据Y说,全家人都认为母亲最辛苦,也都会心疼她,但又分担不了多少。比如Y的父亲一看自己的妻子躺着看上去有些累,就会说“是不是累了,那我来做饭吧”。这时Y的妈妈又会埋怨说只有等到她累得躺下了他才会帮忙。Y的父亲就会有些不开心地说“你要是不舒服就直接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有时Y的父亲对两姐妹讲“我做什么你妈都嫌我做不好,所以结果又换成她做。” 该说什么呢?爱挑剔的人总会让身边人做起事情来畏手畏脚,总担心做得达不到对方的标准,反过来还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进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所以你看,明明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澄清就可以烟消云散,因为爱挑剔,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变成心理的一道墙,不但让自己堵得慌,还隔开了与他人的情感距离。明明可以说句话就能放手让他人做的事,却因为不给对方学习的过程,因为自己苛刻的标准,转移出去的生活担子又终归回到自己肩上。爱挑剔的人,放不下“你做不好”这个执念,又放不下生活里需要处理的杂事,于是推开了别人又累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