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自我概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自我概念主要来自三种途径:他人评价、社会比较、行为观察。
一、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
这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初方式。
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其他方式了解自己,所以只能全盘接受看起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大人们的评价。每个孩子每天都会被关于自己表现的各种信息炮轰,有的是正面的:“你好聪明”“你真乖”“你长得真漂亮”“你是妈最爱的小宝贝”,有些是负面的:“你是猪脑子吗?”“你能不能别给我丢人”“真希望没有生过你这个孩子!”
孩子观察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判断自己,这些评价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进而影响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行为模式。
当我们长大了,这种情形就停止了吗?并没有。很多人赌气似的,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来劝人劝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这句豪气干云的口号确实常常撩拨出无限自信,但虚妄的自信很快就会被现实打倒在地。
我们当然不需要在意所有人的评价,但生你养你的父母呢?影响学业的大学导师呢?影响职场发展的顶头上司呢?你心仪已久的对象呢?
心理学家将这些我们在乎或者不得不在乎的人,称为“重要他人”,你无法忽视他们对你的影响力。
《沟通的艺术》一书还把和我们有关的人分为“协助自我者”和“破坏自我者”。
所谓“协助自我者”,即对方的行事方式能让你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重要的、被欣赏的或者被爱的,会帮助你增加自尊。他们可能是偶遇时自发夸奖你的陌生人,可能是赏识你的老板,也可能是欣赏你的朋友。
所谓“破坏自我者”,即对方的行事方式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减弱你的自尊。我们有必要疏远这些有意无意给我们生活蒙上消极阴影的人,他们的存在在消耗我们对生活的信心。比如,严苛爱挑刺的上司,有意无意挖苦你的女伴,质疑你能力的同事,甚至教你多年却记不住你名字的老师。
当正面评价来自“重要他人”时,会格外鼓舞人心,当伤害来自“重要他人”时,会格外伤人。
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客观公正、有建设性的,有的又是有失公允,甚至带有偏见的。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一个有独立“自我观”的人,既不会否认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又对他人评价有所保留。
二、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自己
与狼共舞的狼孩,如果没有人类社群的作用永远不会成为人,它只有像野兽一样模糊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不会是单独背景下发展的,而是在我们周围人的作用下形成的。我们借着和别人比较来判断我们是优于还是劣于别人。
你是天资聪颖还是资质平平?你是颜值出众还是长相平凡?你在哪个社会阶层,是成功人士还是LOSER?我们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我们的比较目的,决定我们选择的参照群体:
当我们想对自己有个准确的评估时,我们会选择平行比较,即与我们相似的人来比较;
当我们想找到未来努力的方向时,会选择上行比较,即将自己与那些在特定的特点或能力上比我们出众的人相比较;
当我们想肯定自我时,我们会选择下行比较,即和比我们差的人进行比较。
当你想明白了这些,就不容易被“比较”所困。
有独立“自我观”的人,既不会因为和优秀的人比较而妄自菲薄,也不会因为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较而骄傲自满。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走了多远,也清醒地保持初心继续前行。
三、通过对自我行为的观察认识自己
这是我最推崇的认识自己的方式,我们认识自我时离不开他人评价和社会比较,但它们都应该只作为这种方式的信息补充。
写过简历的人都知道,简历其实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我们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就看我做了什么事,这是最客观最公平的。
你中断某件事,别人说你做事3分钟热度,但你知道自己日记坚持写了十年、晨跑坚持了五年、英文原著坚持读了三年,这些行为让你清楚自己是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只是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做某件事的意义,你就不会被那个“三分钟热度”的评价摆布。
我小时候性格内向,这让我和在大人面前又机灵又嘴甜的妹妹比起来,显得呆笨木讷。大人们的踩一个捧一个的行径对我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直到后来上学我成绩一直优异,家人才渐渐觉得我不是脑子笨,只是不会卖乖讨巧。
所以后来我就明白了,当你遭遇不公正评价、在社会比较中处于劣势时,请卯足一股气,用行动和绝佳的表现证明:你被低估了。愤懑、痛苦只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但如果你没有遭遇不公正,你本来就像别人说的那么差劲、就像自己认为的那么失败,怎么办呢?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写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
比如你因为太胖对外貌感到自卑,因为太胖被群嘲太丑,那就减肥、提高衣品来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比如你觉得自己英语水平稀烂,对自己非常不满意,你就通过听说读写的刻苦训练,达到和母语一样流畅的水平。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叫“皮革马利翁效应”,对自己有积极的预期,并做出与预期一致的行为,我们都会成为我们所渴望的样子。
有独立“自我观”的人,以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而不是别人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
四、别让歪曲的“自我”妨碍你
但不管我们通过什么途径认识自己,我们的自我概念都是主观的,它很可能被歪曲。我们可能并不是自己所认为的样子,千万别让歪曲的“自我观”妨碍你。
导致自我概念歪曲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过时的信息。
过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现在或者将来碰到类似的情况你还会失败。很多人因为过去在某个场合的欠佳表现而有了心结,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不肯再做相关尝试。你向异性表白被拒绝,并不意味着你不配拥有爱情。在一次重要的演讲比赛中因为过度紧张而口吃,并不意味着你不能通过大量练习和心理调试克服它。
同样的,过去的成功也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你在中学时期是年级瞩目的学霸,当你考入大学,周围都是和你旗鼓相当、甚至更加优秀的学生,你的成绩很可能落入中下游。你痛苦纠结没有用,及时调整状态才是正途。
但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不要因为沉溺过去,因为过时的信息耽误自己。
还比如歪曲的反馈。
我们通过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当他人的反馈歪曲时就会导致我们自我认识的歪曲。比如被父母过分溺爱的孩子,被下属过度恭维的官员,可能会高估自己。被上司过度批评的实习生、被同学恶意攻击的学生,可能会低估自己。正视自己,别让歪曲的反馈妨碍你。
而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会抗拒改变,因为我们倾向于坚持一个现存的自我概念。所以过去是学霸的学生,即使遭遇学习上的失败,也不甘心失去“好学生”的标签,曾经被众人取笑过的“牙套妹”即使变漂亮了时,还是认为别人的夸奖只是好心地安慰。
有成熟“自我观”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他们明白我们的自我概念是不断建构和重构的,会被经验塑造。
所以他们永远带着好奇心探索未知的可能性,永远不遗余力地改变自己。当改变发生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丢掉过时的自我,坦然地拥抱全新的自我。他们永远在路上,永远在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