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创作理念把A、B故事分开写
此前的八要素、十序列、大纲、十五节拍,都是在跟着A故事的脉络走。虽讲过人物弧光,可不单写有时会导致B故事被忽略或不够完整,所以有时单独剖析主角的want和need。
如:写A故事主角的历程,再写B故事主角的内心历程(内心第一次被触动、第一次被点燃、第一次被感情融化...)。
1. 人物的want与need
人物在A故事中的需要称为‘want’,在B故事中的需求称为‘need’。
l want:主角的外在欲望,以为自己想要的;
l need:主角的内在需求,实际需要的;
通过案例来理解A、B故事
如:《案例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的want是找到妈妈,need是自我的认同或完整、强大。
小蝌蚪以为大家不和它玩是因为没有妈妈,但实际是因为它太孤僻、性格不好。它在A线中找妈妈,同时B线中人物内在也慢慢起了变化,在不经意间完整了自己。
如:小蝌蚪原来怕黑、爱抱怨、习惯逃避,通过一路的成长开始有担当、愿意帮助别人、真实面对自己等。这就是B故事的发展。
B故事的打点也是寄托在角色在A故事中经历的事件上。把B故事单拉一条线,可以知道哪些事件为B故事服务、哪些事件同时服务于A、B。
tips:有一条完整的B线,也就有了一条完整的人物弧光。
如:《想殉职的警察案例》在A故事中女儿因为老爸没钱交学费不理他,想通过殉职拿抚恤金,want是骗抚恤金。因不怕死立功后得到重视,主角也慢慢变得积极起来(注重自己形象、认真治理片区),在不经意间体现出了一条完整的B线。经历了完整的内心历程(成为了更好的男人、警察和父亲),最后女儿接受了他,并不是他在A故事中做的那些事,而是在B故事中内在的成长,need是赢得女儿的爱。
很多人重点往往落在A故事上,从而忽视B故事,请多想想《重返17岁》
如:《重返17岁》中老爸失去了老婆、孩子的爱,也将要失去自己的家庭。老爸在A故事中的want是想通过重新选择职业之路,靠打篮球赢得更好的社会地位与收入,以此赢回家人。B故事中是需要他完成一个好丈夫、好爸爸的内心成长,B故事的打点非常细腻,第一次知道女儿的事、和儿子谈心、认真看老婆打理的院子(他在A故事中轻视老婆的园艺师梦想,在B故事中被老婆的才能震撼)。
《定制伴郎》的B故事就落在了感情线上。
《定制伴郎》新郎A故事中的行动是雇佣一个伴郎,掩盖自己没有朋友的缺陷从而完成婚礼。这是他的外在want;内在的need则是需要友情。可以仔细看下新郎和雇佣的伴郎之间友情发展的打点。伴郎整体收钱出售自己的‘友情’,其实他也没有朋友,need也是需要友情;
在want、need之上会有一个大欲望。
《摇滚校园》中主角的大欲望是成名,在A故事中的want是忽悠学生陪他参加比赛(赚钱、出名、签公司);在B故事中的need是成为一个更好的摇滚乐手。
周星驰的片子往往A故事极其卑微,B故事极其雄伟。
《功夫》A故事一个在社会上打拼的小痞子,欺负人收保护费;B故事最终表达的是普度众生(火云邪神都可以普渡)。
《喜剧之王》A故事想从群演一步步的成为明星;B故事从授课起已经开始奉献了(虽然起因是因为A故事中的缺钱),然后劝张柏芝从良(爱情也在B故事上),带着小混混演话剧在社区中传递正能量(普度众生)。
从构架上单写B故事线
先拉出A的故事线(...激励、转折等事件),再单拉一条为B线打点,借助A线的事件来完成B线的点,若A线上的事件不够有时要在A线上补充事件。
如:30分钟是B故事的起点,比如通过A线上的情节事件,让B线中小蝌蚪遇见小乌龟(B故事起点)
先拉出A的故事线(...激励、转折等事件),再单拉一条为B线打点,借助A线的事件来完成B线的点,若A线上的事件不够有时要在A线上补充事件。
如:30分钟是B故事的起点,比如通过A线上的情节事件,让B线中小蝌蚪遇见小乌龟(B故事起点)
电视剧中可以再单写一条人物关系线
人物关系复杂的故事(常用于电视剧),人物关系也可以单写。
如:二人感情相识、相知、误会、破裂、相杀...
更为极端的会把价值观(主题)也单写一条线。查理老师表示此处意义不大
tips:可以看出A、B故事的概念是查理老师在节拍器中最为重视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