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启慧益家家庭教育群做微课的海云老师分享了一个观点:我们对教育的理解,非常的肤浅,比方说什么叫学生?学生就是学会生存,学会生活。而我们的教育恰恰是反生活教育。什么都不用管,只要管成绩……”
很多父母拼命加班、努力赚钱,给孩子找好学校、报各种辅导班、找名师、考名校,目的是什么?我们教的是知识,培养的是“生存技能”,毫无疑问,这是孩子存活于世的基本要求。课堂上,我们曾经调查过一些父母:“你希望将来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快乐、能感受到幸福,在能够独立的年龄做到独立、健康、平平安安……”绝少有父母说永远考满分、总是得第一。
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父母在内心深处都明白,孩子的幸福在于他活在世间的“生命品质”,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体验生命旅程,品尝生活的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为什么我们知道孩子真正需要是什么,却还要反其道而行之呢?诚然,父母所有的焦虑、担心、无奈,粗暴强制的教育,源于切身感受到的现实竞争压力,目前施行的教育体制下的考试导向等等原因,不得已而为之。错是没有错,可幸福是什么呢?幸福其实是由三个关键词组成的,那就是物质、情感和精神。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只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可我们舍二取一,全力以赴地牺牲其它两个方面,是不是有些代价惨重?
那我们最终获得了什么呢?今天还听到一个读完研究生的妹妹说:“花几年时间学材料学成废柴,不如学美工了。”而我自己也深有同感,怎么学也不懂的高中的代数、几何、大学的高数、还有怎么学也听不懂说不出的英语,对我现实生活并没有多大帮助,却折磨了我那么多年,摧毁我的自信,剥夺我的快乐。现在想想,那些大好时光不如让我去学烹饪,现在说不定还是人见人爱的大厨呢。
那些跟学习有关的场景,单元测验、模拟考、各种题库,统统象伤疤一样刻在我的脑海里,而更让人悲伤的是,我在痛苦中学到的知识,都忘的一干二净。
我相信很多孩子跟我一样,没办法跟人拼智商。或者你也可以定义我们努力不够。可是,后来进入职场,我真正受益的却是哪些年逛书市、泡图书馆学到的东西。不上课不陪情郎的日子,要么窝在床上看书,要么猫在图书馆。然后期末考试熬灯耗油、坐在楼道里突击看书看到吐,只为不挂科!
读过一句话:“这个世界的美好,其实根本就不需要跋山涉水,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曾经象苦行僧一样磕长头苦求的东西,到后来,却与我们的生活无关。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只靠学习,还有很多生活的内容:比如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爱心、责任感、自 制力和抗挫力,这些是孩子受益一生的品格与能力,我们的家长却只用成绩这个单一的指标替代其它方面的培养。
让孩子参与真实的生活,穿衣吃饭自理、具备一定的家政能力,知道货比三家、明白社会规则、懂得人情世故……触摸到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到真实生活的滋味,孩子的精神发展才是鲜活的、完整的。才能激发起孩子自动自发的学习内驱力,也是更接地气的培育方法,不求成名立腕,只要能在将来担当起自立门户的职责,父母是不是就更安心了?为什么要把这一切屏蔽在孩子的学习之外呢?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前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不是教育而是关系,父母的误区往往是过于关注教育,却忽略了良好亲子关系的培育。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儿,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不爱学习……。都可以归结为亲子关系不良,才导致尖锐突出的亲子矛盾,直至恶性循环。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哪怕你辞职在家,牺牲自己全职带孩子又能怎么样?孩子的心声你没有耐心听,孩子的感受你视而不见,一心只要求成绩。我们没有教会孩子如何体谅他人,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把对方当人看,孩子的情感教育是一片荒漠,他又怎么能做到亲师友呢?
所以父母单一而过高的成绩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模式,导致我们的孩子有可能成绩好,高学历,却终其一生感受不到幸福。因为你割裂了生活与幸福的关系,孩子才无法拥有高品质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