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校门口,长得简直是标准城乡结合处的模样。
东边是一块凹进去的低洼地带,筑着些只有一层的平房,外墙是土黄的,而且是那种看上去超脏的土黄,和我们学校灰的干净的外墙、旁边金碧辉煌的房地产展厅简直天壤之别。因为在城乡结合处,排水设施不完善,地势又极低,所以一旦连夜地下雨,第二天上学看到这儿保证是淹得一片汪洋,积水起码有半米深,积水还和那屋的外墙还是一个色的,那场面相当震撼。一条蓝色水管深入洼地“内腹”,突突突地向外面的大路排水,源源不断的水流向那段路上唯一的下水道,搞笑的是,这个下水道也经常堵……使得一些私家车接送的学生下车后,要么艰难地趟水而过,要么以其惊人的跳跃能力跳到人行道上,要么…绕道而行。那条唯一的蓝色水管就有些可怜了,不单要肩负起排出∞立方米积水的任务,还要尽受我校学生各式各样的自行车的折磨。高峰时期平均每十几秒就要有一辆自行车碾过去,不仅软弱的水管要受这无数次压强的摧残,车上的人也会极其厌烦地迎接这无法拒绝的颠簸。偶尔看到水管上破了个洞,一簇小水柱不断地向外喷水,结果下一次排水时,这个小洞还在,下下次,还在。而且有许许多多的新洞冒出来,只增不减,许许多多簇水柱如微型喷泉一样的向外喷,“风光无限好”啊。我呆在这儿的三年,我看这水管是没换过。万一有个同学穿了一双钉鞋,然后踩到了上面……哎,真寒酸……
校门口对面是一家神秘的工厂,掩映在一排的绿色植物后,没有招牌立在那儿,但经常会瞧见一些大大小小的货车进进出出,可就是不知道里面到底是干什么的。
西面又是一群平房,面积是东面那块洼地的好几十倍,但地势没有那么矮,至少老百姓是能正常生活在里面的。但总听说那里有时很乱,甚至有人在那儿被抢劫过。
至于其他学校门口的标配:文具店、小吃店,我们城乡结合部这儿是没有的,放眼望去,唯有那屹立在一群平房之中的新住宅楼楼下有几家店面,而且还都成了诊所、洗车店啥的。
于是乎,各路流动小吃便在我校门口聚集,反正在城乡结合处,没啥城管,不卖白不卖咯。
(当然不能光明正大的摆在校门口啦,可有值日老师站在那儿呢。)
出校门,往右拐,走一百米,第一个交叉口便是小吃云集。烧烤、鱿鱼、西米露、煎饼果子、豪华肉夹馍……每每经过,垂涎三尺。你可以听见肉串鱿鱼串或是年糕在铁盘上被煎得呲呲响的声音此起彼伏,看它们由原色变为金黄,一颗颗小油泡完美的贴合于表面,再自己拿起自己要的酱料,用刷子在串串上来回的刷,唯恐有哪个角落没有被酱料覆盖住,缺失了一角的美味。咬一口,嗯,是正宗的味道。舍不得吃完但又迫不及待地去咬下一口,直到手上只剩一条细木杆,添一圈嘴唇,咂咂咂,还想吃。
肉夹馍,这个就有点儿意思。我们学校门口出现的第一家流动小摊是肉夹馍,且那个店主极其有头脑,当我们学校开运动会的时候,他还跟了过来,在22中(我们在22中开运动会)门口招揽生意。他的肉夹馍里夹得是青椒炒肉,但是青椒占了大多数,肉并不是很多。但当时校门口还只有他一家小吃,生意自然全到这儿来了,每天忙到不可开交,而且还光明正大的在校门口大约十几米处就开摆,好似在对值日老师说“哼我生意就那么好你赶不了我~”但是,我们团委老师有一天极其霸气地掏出十元人民币送给那个肉夹馍小贩,说了一句:“以后别来这儿卖了。”噢这是版本一。另一个版本是说他掏出十元人民币给小贩是为了买一个肉夹馍,据说他还边吃边夸:“好吃,好吃!”这么好的生意,很快就吸引了另一个肉夹馍小贩。这位肉夹馍小贩将摊位摆在另一个方向,卖的肉夹馍比较良心,外面的饼是刚烤的,烫烫的,肉也都是现煮的卤肉,还可以加豆腐干加香肠加蛋,咬一口,卤香四溢,而且全是想吃的料子。于是这个肉夹馍小贩便瓜分了许多生意。最初的那个小贩兴许是觉得生意不如人了罢,又在做肉夹馍的锅旁边加了一个做煎饼果子的烤盘,加卖煎饼果子,来增加经济收入。
后来,学校对购买流动小贩的行为实行了监察制度,虽然大家购买的行为有所收敛,但是这种热情是极难浇灭的。正所谓制度治标不治本,起初流动小贩是察觉生意有所减少,大多数都离开了,结果不久后,又多了起来。
校门口,虽然没有城市内的繁华,却独有城乡结合处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