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的成年人都会说“我不会画画”,但在早期(0 - 8岁),我们却观察到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米开朗基罗”,他们的画总是让我们感到惊艳,却不是因为他们画的如“蒙娜丽莎”那般的趋于完美,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画如同“毕加索”般乱中透露出某种美学之光,孩子们的画就算再简单再“鬼画符”,只要加上他们的解释后,我们一下子就进入了各种各样丰富的令人赞叹的世界里。
然而,这种能力却在8岁左右就开始慢慢的失去了,也许有其在美学发育上特殊的发展规律我的确尚不清楚,但我们成年人是否也一再的强调一再的要求孩子们拿起被认为是“真正”的更加有力的工具——数字和字词,而完全摒弃了图形有益的一面。
那么,这种丢失的视觉信息传递能力,究竟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呢?1、增强对信息的理解
2、更强的洞察力
3、更高的创造力
4、更高的注意力
5、更放松
6、增强团队参与意识
7、共享记忆
阻止我们去画出我们想表达的图像,往往是内心的自我否定与不安,“会被笑”“丑”“不专业”“幼稚”,而事实上,通过视觉加快信息的准确传递才是目的,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错了,我们的焦点往往是放在了我们“成品”是否被认可、我们是否被认可。
那么,既然是以传递信息的快速和准确为目的的,那么所画之物是否100%原样复原就不会是阻碍理解的元素了。例如:
视觉语言≠艺术,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不同概念,虽然都是通过“画”来实现,但是完全的两件事。
一些记忆术,就是透过文字图像化+寻找图像(物品)之间的逻辑联系来实现。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到视觉资讯,当视觉元素之间表达出了逻辑关系,就是视觉资讯。
视觉资讯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图表化、思维导图、流程图、组织架构图,都是也视觉资讯的典型例子。
例如,单纯用文字来表述组织架构,写的人很艰辛,看的人更艰辛,可以只要出个架构图,配以一些文字说明,很快就理解了。
图表化也是,要求学生写作文,若步骤要求图表化成按顺序的表格,学生一看就能懂。
流程图、思维导图就更不用说了,这些都是可以快速帮助理解的工具
当然这不能是另一个极端,什么都图像化,弱化文字,就如现今这个世代,失去了对文字的敏锐与兴趣。
视觉语言只是一门工具,文字配上图像,可以很好的帮助到资讯接收方,PPT、闪卡、绘本,其实都是视觉资讯
好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