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论语》:为孔子翻个案——这个老头不贪吃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论语》乡党篇中的一则,长期以来,这两句话都被翻译为“吃食品不嫌精,吃肉不嫌细”,也就是说孔子的观点是吃的东西越精致越好。这实在是对孔子极大的误解,这话应该不是孔子的本意。

在正式开始为孔子翻案之前,先看一下《论语》这一则的全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啈,鱼馁而内败,不食。色恶,不食。息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按照传统的翻译,这一段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果按照“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来理解,大家不觉得很无聊么?只要是头脑正常的人,有谁会因为食物太精致而嫌弃的?所以,这里要么有故事,要么就是解释存在错误。

1.不是讨厌是满足

要准确理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首先要做的事对字义的准确解释。这两句话中,“厌”这个字连续出现了两次,理解这两句话的关键就在于“厌”字的解释。如果把“厌”字解释为“嫌弃”,那就是传统的解释;但是仔细阅读这段文字,这里的“厌”字解释为“满足”更为恰当。如果这样解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正常顺序应该是“食不因精而厌,脍不因细而厌”,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了“吃东西不能因为食品精细就贪多求饱”,讲的是吃东西要节制而不是追求食物的精细。

2.孔子其实很节制

在阅读《论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很难理解的词句。要解决这个问题,联系上下文就显得至关重要。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后,紧接着几种不吃的食品。最后是吃的时候的规矩。仔细分析,会发现孔子是个非常节制的人。即便是饮酒,前文说“无量”之后,马上还要补充一句“不及乱”。一个非常节制的人怎么可能贪恋美食?更何况这是在同一段话中,两种态度完全相反的论断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同时出现。即使是面对孔子非常喜爱的姜食(唯一享有“不撤”待遇的食物),孔子也依然表现出了“不多食”的节制。

3.不是讲究是无奈

看了上边两段,有人可能还是会不服气。因为根据后文,孔子在吃的方面是很讲究的。不光是腐败的不吃、颜色差的不吃、有异味的不吃、烹调不好的不吃、时令不对的不吃,甚至连切的不漂亮的、配料不对的也都不吃。孔子讲究吗?也讲究,但更多的其实是因为环境所限。孔子是办学校的教育家,老师学生一起吃饭,人数应该不会少,很多人一起吃饭,最怕的就是食物中毒。在医疗技术还很落后的时代,避免食物中毒的最简单办法就是“管住嘴”。“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用祭祀时的肉尽量不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能超过三天,三天过了就不能吃了。在没有保鲜冷藏设施的春秋时代,肉品存放三天,若是冬天还好说,如果是春夏秋三季,腐败变质基本上是肯定的了。

考虑到孔子一贯的个人作风,联系上下文,再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孔子这个老头其实不是个好吃嘴。在物质条件不发达、医疗技术落后且频频发生战乱的春秋时期,饮食保健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身体健康得到了保证,个人理想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是非常清醒的。

吃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对于吃,孔子应该是很有研究的,不暴饮暴食、不食用过期食品、不吃来路不明的食品、适量饮酒、用姜食保健,活脱脱一个养生大师。在物质比较匮乏的春秋时期,能活到72岁,孔子的养生功夫是很有成效的。要知道他的得意弟子颜回,29岁就头发尽白,40岁就英年早逝,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是死于什么原因,但联系到其一生都身居陋巷且每日只是‘一瓢饮、一箪食’,营养不良应该是差不离的。


附:阅读《论语》的几个注意事项

1.阅读经典,字义准确是基本要求。因为时代太过久远,大部分古代经典都是残篇,这其中就包括《论语》。再加上古人写书的时候非常珍惜笔墨,所以今人在阅读是对字义的精准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字义理解出现了偏差,就等于开车走错了路。错误谬传就不可避免。

2.阅读经典,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一个人著书立说,或者集纳成集,思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连贯的,风格也不会有太大变化。《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日常语录的一本经典。即便如此,联系上下文对于准确理解《论语》还是有很大帮助。

3.阅读经典,要参照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任何人著书立说一定带有他自己的个人色彩。《论语》这种语录式的经典就更是如此。脱离了时代背景阅读经典,就难免会出现晋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的千古疑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045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114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120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902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828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132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90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5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408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35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68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60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4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67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406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70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