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写起来(19)话说整本阅读教育学术杂志的体验
连续陪读五天,又没有WIFI,于是决定读点东西。第一、第二天各带了一本书:《教育科研实用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实证研究:计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8),第三、第四天各带了一本杂志:《上海教育科研》(2017.6)、《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5.4)。到了第五天,就决定写点东西了。
先说说为什么是这两本杂志,原因很简单:我身边只有这么多。其实我现在已经很少看纸质的教育杂志了,一整本一整本的看就更不敢想象了。以前在基层单位做主任的时候,每个月都有一些杂志发到办公室,包括《上海教育》、《现代教学》等,自己也订过《地理教学》等,我需要大致浏览后再推荐给各组室学习;现在到了教研机构,也有《上海教育科研》等几本杂志,但我主要以看PDF格式的论文为主了,也就是以查阅网上数据库的论文为主(一般是出于写作或指导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搜索一批论文来阅读与参考)。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从海量的数据库收集而来的论文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帮助你解决某一个问题,而一整本一整本的看杂志论文则是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认识你所在领域的研究广度、深度以及实践趋势。因此,这两天我还真是读出了一些以往少有的体验,有必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关于杂志作者群与读者群的问题
《上海教育科研》的作者有一大半是高校的教授学者,仅有极少量来自教研机构与中小学,而《上海课程教学研究》的作者主要来自教研机构与中小学,且以教研机构居多。从作者的地域分布来看,后者以上海本地占绝大多数,而前者的开放性要强得多。
相对于分学科的教育类杂志而言,这两本是综合性教育学术杂志。《上海课程教学研究》上还是有一半以上的论文是涉及具体学科的,而《上海教育科研》上仅有两三篇论文涉及到具体学科。
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上海教育科研》上的某些文章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涉及到专业理论与研究工具),而且不少问题比较宏观,难以直接拿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上海课程教学研究》相对而言则更接近于教师的课堂与教学,至少是一名合格的教研组长应该经常浏览的教育参考杂志。
作为一名科研员,我当然是这两本杂志的适切读者,但要成为其适切作者,还需要有一定的自我改变。要成为《上海教育科研》的适切作者,我必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要成为《上海课程教学研究》的适切作者,我必须更加深入课堂、观察课堂、与一线教师一起琢磨课堂。
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是关于青年教师应该如何选读教育杂志上的论文的,当时把论文分成了若干类,显然其中有好几类是不可能出现在这两本杂志上的(包括那篇关于青年教师应该如何选读教育杂志上的论文的文章本身)。而对于一个教育写作者来说,搞清楚杂志的作者群与读者群就更加重要了。我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所写的文章大多是教育科研指导类型的(当然还有一些是学科教学类、教师发展类及读书笔记类),其实这些文章基本上是不符合这两本杂志的刊登要求的,根本不需要投稿。目前为止,我也仅有一篇写地理课堂教学的论文(第一作者)有幸被《上海课程教学研究》采用。
二、关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方面文章的写作
这两本杂志中的课题研究论文的质量与数量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如何写研究(结题)报告的文章,文章最后一部分试图介绍几个已经发表的案例,当时临时以“结题报告”、“研究报告”、“实践研究”等为主题从知网搜索后挑选了几个,但感觉都不是很满意(与之对应的,我对自己那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也是不太满意的)。而现在,仅从这两本杂志各一期之中,我就发现了好几篇上乘的作品。
比较完整的研究报告又可以分成几类:有文献综述类的,如《中小学游戏化教学研究综述》等;有量化研究类的,如《新高考后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师生认可度分析——以宁波市为例》等;有质性研究类的,如《初中英语作文批改的实证研究》等;当然,还有一些是混合研究类的。通过阅读原文,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写起来相对比较方便的要属量化研究类研究报告。
从文本呈现上来看,我最欣赏的也是最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参考借鉴的一篇论文是《加强动手,立足实践,契合生产,提升技能——浅谈中职电子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文章主标题有些不符合常规,我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建议大家模仿)。此文来自《上海课程教学研究》,其结构如下:
一、项目教学法的认识与应用意义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二)中职电子专业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二、项目教学法的试验
(一)试验目标
(二)试验对象
(三)试验方法与步骤
1.项目选择——重实用,有层次,善拓展
2.理论教学——适当取舍,循序渐进
3.项目实施——动手结合思考,制作并联查障
4.评价成果——善于激励,全面评价
5.项目小结与拓展——契合生产,总结交流
三、项目教学法的效果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反思
还有一些文章来源于课题或项目研究,但不算是研究报告。有的是呈现了一些研究中的具体案例解析,有的则是注重交流了研究成果(如某某策略);有的是罗列了申报表中的相关内容并展望了研究的预期收获,有的则是介绍了课题研究运作的具体过程与经验。
三、关于前沿热点问题与工作经验类文章
对前沿热点问题的探讨可以从不同的高度与视角展开,高校教授学者与教育官员往往从高处着手(《上海教育科研》上有较大比例这类文章),一般教师或学校管理者可以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从低处着手。
工作经验除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还应该包括课程开发经验、班主任工作经验、教育管理经验、教育科研经验、教学其他各环节的经验等。这期《上海教育科研》中的“聚焦长三角”这一栏目下的一组四篇文章其实就属于工作经验类的,介绍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在闵行区及具体学校的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区分“想法”与“做法”,有些作者将尚未付诸实践的“想法”写成了文章,而这样的文章一般是不太受杂志欢迎的。许多优秀文章,无论是从经验分享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研究的角度,都是基于一次甚至多次的实践尝试及反思的,如《基于学习任务单的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究——以八年级<我们周围的公共设施>为例》一文。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的是,作为教育写作者,我们始终要有一颗学习之心。教师发表文章关键还是要看文章的质量及杂志的需要,而与人情关系不大。我现在与不少杂志的编辑(包括主编)都比较熟悉了,但这并不是说我推荐的文章采用几率就会高一些。从流程上来说,大部分杂志都采用了“同行评议”制度。我最多也许可以打听一下最近哪些类型文章比较受欢迎(这个其实只要我们用心留意最新杂志也可以看到),或者偶尔用微信发一两篇自己或朋友的文章过去问问是否符合近期的要求(顺便求取修改建议)。
我很感谢不久前单位领导曾安排我向《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的徐士强老师当面学习,尽管是同龄人,但他的教育视野与学术修养远在我之上,我尤其钦佩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教育科研人,我在许多业务上也会与《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的汤林春老师、张肇丰老师、周明老师等接触。但是,我对《上海教育科研》杂志比较深入的了解,也许就是从我用大半天时间整本阅读杂志之后才开始的。但愿,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