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翼计划首战失利
野心家成师获得封地之后,马上就开始了窃取晋国君位的各项活动。用现代的语言总结就是政治瓦解、外交孤立、经济蚕食,外加军事打击,多位一体,全方位架空翼城方面君主权力。
政治上,成师充分运用了自己好德的优势,说白了就是乐善好施,用经济手段拉拢敌方阵营中意志薄弱的对象,以为己用。这些被拉拢的对象在和平时可以收集情报,作战时可以作为内应,以保证进行军事打击时有更大的胜率。
外交上,同样采用互通有无的手段,越过翼城的君主,与周边的国家建立直接的外交关系,分离与敌方阵营有邦交关系的国家,建立外部的攻守同盟。能够直接拉拢到自己阵营的要拉拢,不能拉拢的就尽量劝服他们保持中立的态势。
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那个时候还没有赋税,仍然沿用西周时的井田制),给予农业手工业生产者更多的优惠措施,吸引附属在对方土地上的劳动者来自己的土地上耕种。诗经中就有关于翼侯治下的平民或者说是奴隶逃亡到曲沃的唱段,说明这些工作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的。
最后,军事打击。经过了六年的细致筹划,到公元前739年,野心家成师建立完成了他的统一战线。于是就唆使自己在翼城的支持者潘父,杀掉翼侯也就是自己的亲侄儿公子伯(晋昭侯)。弑君行动成功后成师迅疾带兵前往翼城,准备趁机夺取君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然而终究没有料到的是,他还没有到了翼城,那边就发生了哗变。翼城的贵族们虽然很“认可”成师的“为人”,但是弑君这样的事情毕竟还是大逆不道的。出于道义上的责任,贵族们很快就集结了大量军队,捕杀了潘父及其党羽,并列兵在城外阻击成师。
成师赶到翼城城外的时候看到这阵势,知道大事不妙了,于是干脆谎称自己是来平乱的,算是蒙混过去了。虽然很多人心知肚明,但是收了成师的好处,实在难以启齿,也只好就这样了。
酝酿了六年的军事行动就这样无果而终了,野心家机关算尽结果无功而返,这对成师来说是很大的损失。这么多年秘而不宣的矛盾就这样被公开化了,很多原本没有什么政治立场的人知道了他的野心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跟他划清了界限,导致他这些年的运作功亏一篑。
而翼城方面被这次的事件搞的也是人心浮动,以下犯上以臣弑君这样的事情在晋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发生过,谁也不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那些平日里与曲沃方面暗通款曲的贵族们此时也是举棋不定,事情一旦公开化,就表明他们必然要为以后的前途做出选择。他们所纠结的是,不知道自己手中的选票该投向谁。
最为无辜的是那位继位仅仅六年的公子伯,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他的一生无功无过,即便是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办法实现了。然而逝者无言,生者总还要把局面维持下去,晋人为公子伯追谥为晋昭侯,并扶立他的儿子公子平为君(晋孝侯)。
晋昭侯成了晋国内乱中的第一个牺牲品,也是历史进入春秋以来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套用一句很俗套的话来说,当弑君行为在中原大地上开始轮番上演的时候,已经长眠地下的晋昭侯不知当作何感想。
出师未捷身先死
成师在这次行动失利之后,并没有躲在曲沃城里不敢出来,而是装作没事人一般,经常回到翼城的朝堂上去报到,以自证清白。如果放在现在的时代,内心要有多强大才能做出这种事情来呢?不收拾细软逃跑难道还要等着人家开着坦克到处追你啊?
翼城的贵族们包括新继位的公子平,都没有就此兴师问罪,事情都已经暴露的这么明显,还是任由他来去自由。这大概还要得益于那个时候的君臣之间,还不存在皇权社会里那种极为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国君对于国内的贵族没有绝对的生杀予夺的权力。
而且对于讲究周礼的国度,人们对于“德”有一种偏执的敬畏,有德而拥有财产土地那也是上天赋予的。对于成师这样的一个“有德”的贵族,而且还与自己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没有铁的证据,孝侯(公子平)是不敢轻易杀掉的,否则会招致民怨。一百年后的晋惠公时,因为杀死了一个连弑二君的中大夫里克,结果让国人离心离德导致国君败给了秦国,自己也被俘虏,就是鲜活的例子。国君并不掌握贵族的饭碗,轻易不敢触犯国人,杀不杀一个人还要通过民主讨论才能决定。这个时候人脉就决定了一切——善于花钱拉关系不正是成师的长处嘛!
既然如此,成师那也就无所畏惧了,继续厚着脸皮到处给翼城方面挖墙脚,又活动了七年的时间。但是他终究还是没有等到代翼成功的哪一天,到公元前732年,壮志未酬的野心家成师在曲沃城的黄昏中带着终生的遗憾谢幕了。
他用十三年的时间筹谋策划,精心酝酿,虽然杀掉了晋昭侯,但是终究还是没能入主翼城。贵族与君主之间的互相牵制,可以保他在做出叛乱的事实之后依然身家无忧,但是也阻挡了他的晋级之路。垂暮之际,他只好把这个梦想寄托在自己儿子的身上,希望他能够代替自己实现这个未竟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