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下午,巩义市校长培训班进行了分组汇报。以下是小学一班的汇报文稿。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质量,就要炼师能,夯实教师新基本功,已经从专业技能向专业发展的综合转变。
一、德育新基本功
教学有基本功,德育工作更要有基本功,德育工作是我们德育人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作为德育人我们要:“因时而进提能力,因时而新做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多元的手段来助力德育工作的发展。
1.提升理论基本功,以理论武装头脑。引领老师解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工作内容、制定工作方案,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把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
2.以案促改基本功,成立“德育工作站”定期召开“立德树人”工作论坛,以交流、分享、解决问题为活动内容。比如:我们班里有一个“小刺猬”,说是小刺猬,其实是一个调皮捣蛋,脏话连篇的孩子。我通过了解情况,知道“小刺猬”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脾气暴躁,对其经常打骂,特别是酒后,对于这样的家庭情况,我们怎么办?把问题放入工作论坛后,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我们一起分析并制定出工作方案:班主任负责和家长沟通,多说孩子的优点和潜力,改善亲子关系,科任教师负责在课堂上对孩子多加关注,封他纪律委员,放大优点大力表扬,心里辅导教师负责和孩子沟通,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学期以来,孩子行为习惯变化明显,见老师问好,能主动帮助他人。老师们的德育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3.练好行为定置基本功,8月3日下午,曹科长带领我们观看了刘继中校长的《定置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曹主任的话我印象很深,关键词:坚持、精细化管理,曹主任说这个视频他已经看了5遍,我认为我们至少要看10遍,当然,曹主任得把这个视频分享给我们。想明白回去之后我们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从个人行为定置、学生行为定置开始修炼。
4.借力之基本功(1)借学习之力明方向作为一名德育人,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是我们的一项基本素养。而学习的路径也是丰富多元:1.在自我规划中学习,有计划的阅读,弥补自己的专业短板,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2在专家引领下学习,学习育人观念、育人原则。3.在实践工作中学习,学习与人内容、育人途径。4.向身边优秀学习,学习育人艺术。5.在反思中学习,发现问题、规避问题,明确方向。(2)借实践之力探路径。德育工作有方法,序列有效方为佳。为求德育工作开展序列化,我们做了以行养人、以德育人、家校同频三大系列的实践尝试,每一个系列下又都分别做了若干个的子系列,比如在以行养人系列下我们尝试做了4个子课题:1.编制涵盖学生礼仪和行为素养的《做最好的自己,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小学生幸福手册。2.基于学生外显行为纠偏,确定学生素养教育主题。3.尝试推行每周1+N次班队会。4.开展实践活动。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素养,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班级建设。工作中我们边实践、边梳理、边调整、边推进、边总结,探索出德育工作的路径:学生站在正中心,育人目标定炫音,遵循规律是要意,协同配合需做细,丰富多元筑阵地,扣好扣子打牢基。未来我们全体德育人会继续锤炼德育基本功,致力于春风化雨育德入心,活动载道成德于行。以学生人格、素养的发展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智育新基本功
提升教师智育新基本功的途径有很多:接受培训(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同伴互助)、岗位练兵(自我反思),我们需要善思考、上好课、会研究的新基本功。
1.课堂教学新基本功教师专业生长的营养来自课堂,上好常态课就成为教师首要的基本功。要想上好常态课,课前的“读”和“备”必不可少,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我们要以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扎实开展课前集体备课,从作者、编者、读者的不同视角来解读教材。弄清作者想说什么?选编意图是什么?学生阅读、学习时会有什么感受?而后,再立足于教师角度,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出发,理清思路,设计教学方案,同时要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的知识、习惯、心理基础,从学情出发,巧妙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方案要经过一人主备——备课组研讨、提出建议——主备人复备——共享设计——授课人个性化修改,再教学实施,小规模乡村学校可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不但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不但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怎样学到的。这是课堂观察评价量表。冯卫东院长在讲座中提到,“教是最好的学”,中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时说,“给同学们讲题就等于我又复习了一遍”,北京十一学校也提倡: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意地培养“小先生”:从范教和“小让”开始。数学课每节课开始的口算训练,我们先找几名种子选手共商教法,并请他们在课前先私下备一备课,让他们经过训练再走上讲台。又比如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环节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导语。这样教“学”先搀扶,学生能自立行走后再进一步放手。经过几个月或更长时间持续的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都会得到大幅的提高。每天的日常教学后,我们都要进行日反思。反思能力的提高、教育智慧的生长、真实问题的发现都来源于此。
2.校本研修之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备课组,全体组员共同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共同设计教学流程、布置同样的作业、用同样的课件,但不同的教师上课的效果却不尽相同,教学成绩更是“贫富悬殊”......我们可以从问题切入,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自2019年2月开始,我们伏羲路小学尝试进行了“基于主题课例研讨”活动。活动的流程是这样的:筛选研究主题——确定观课维度——上专题研讨课——进行课堂观察——撰写观课报告——梳理教学反思——进行课堂重建——再观察——再重建......校本研修的特点:
全:全体教师都在参与研究,他们都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团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都得到了挖掘和提升。
真:在真实的教育现场做最真实的研究。
融:校本研修并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和日常教学融为一体的。收获一: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梳理出了“四层次”课例研修模型、细化了9步研修流程、梳理出了20多万字的过程性资料并编辑成册。
收获二:1.老师们从过去的“跟着感觉走”的经验范式逐渐走向了研究范式。2.从制度教研走向非制度教研,推动了学校教研文化的内涵发展。“基于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开展,使研修不需要外在指令,教师间基于需要相互默契又约定而成,老师们研在其中,乐在其中,长在其中。3.课堂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老师变了,课堂就变了。新思考:通过学习,有了几点新思1.要做好教师成长规划(1)教师团队成长规划:教师专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的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能缩短教师成长周期,保持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因此,要做到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2)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成长规划应有所不同,要有所侧重,量身打造。2.做好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专业引领缺乏是当前很多学校校本研修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学校领导,我们不仅要锤炼自己组织研修活动的能力,更要提升指导教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力。3.坚持做下去决策力和执行力合二为一才能取得最好的实效。认准的事情、正确的事情就要持之以恒做下去。就像许昌刘继中校长进行的《定置教育》研究那样,真做、真研究、真思考,一定会有真发现、真收获。
三、德育与智育相融合的新基本功
德育和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两大支柱从来都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和融共进的。凡是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德育工作也一定是有声有色的。就如衡水中学、郸城高中等每年高考成绩姣姣,就是德育和教学有效融合的结果。(一)目前,德育与教学融合现状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1.思想认识偏颇,重智轻德。2.德育队伍专门化。德育更多成了班主任的承包的事儿,向心力凝聚力不够强,教学效果不好。3.德育与教学两张皮,就像油与水似的处于游离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德育与教学融合的策略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实现双重身份融合,这是基础。因为“思想决定行动”,要想让德育与教学有效融合,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德育与教学相融合的意识,明白自己的定位,既是教学工作者,又是德育工作者,一岗双责,一肩两任,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二者兼顾,方可取胜。
2.建立科学全面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用制度约束人,用评价激励人。激发起所有教师的育人管理责任,实现全员与人。如果我们把一个班级比作一块儿田地的话,可以尝试把她划成三四块责任田,各学科教师认领承包,也就是让每个学科教师和班级内一部分学生建立起相对固定的教育、管理关系,随时随地给予智慧地引领、点拨,让更多孩子得到关注。评价体系方面对教师的评价既要体现教学,还要体现德育层面,对学生的评价亦是如此。
3.德育和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家里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不断地命令、催促、惩罚,课上教师不停地灌输、要求,长此以往,家庭里失去了温馨,课堂失去光彩,孩子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唤醒才是教育的真谛。因此,通过加强校本教研充分挖掘德育因素,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唤醒每个孩子勤奋向上的动力,浸润心灵,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收获到存在感、愉悦感、幸福感,学习才会真正的发生。
4.德育和各项活动有效融合。活动育人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以和社团课程活动相结合,如举行书法比赛的时候,可以倡导学生收集中国书法的悠久灿烂的文化,还可以讲述书法家故事,这样孩子不仅收获了学业方面的长进,还获得了精神品质的丰盈。
世上本没有指引,只因有了更高的标准,所以才有了指引;世上本没有范式,只因有了对更高的超越,所以有了范式,学习的意义不在于依样画葫芦,而是从分析到创新的启迪,抓新基本功=抓教师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要我们守真求实,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